
隨著迪士尼推出的真人版小熊維尼電影《摯友維尼》(Christopher Robin),再次吹起了一股小熊維尼熱潮。有網友還在推特指出「小熊維尼的朋友,其實每個是代表了一種心理疾病」!

「當你發現小熊維尼的每個朋友代表一種不同的心理疾病時,你已多大了?小熊維尼是沖動、小豬是焦慮、小袋鼠小豆(Roo)是自閉症、跳跳虎是過動、伊唷是憂郁、兔子是強迫症、袋鼠媽媽(Kanga)是社交焦慮、貓頭鷹是讀寫障礙。」
這是真的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先了解《小熊維尼》的來歷吧!《小熊維尼》本是英國作家艾倫·亞歷山大·米恩(A. A. Milne)為自己兒子創造的一隻漫畫熊,其故事書出版於1926年,後來卻因迪士尼重新繪制的卡通而紅遍全球。

而第一位將《小熊維尼》的主角們與精神疾病畫上等號的是加拿大醫學學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Journal於2000年聖誕節左右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者們還認真地將小熊維尼故事裡的角色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來分門別類。

其實這群研究者們只是抱著開玩笑的心態來提醒任何人都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他們還在文章的開端以輕松的口吻表示:「這只是一群現代神經發展心理學家(neurodevelopmentalists)的看法。並非原作者A.A. Milne作出的診斷」。其中主要的研究院SarahShea受訪時表示:他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要幽自己的職業一默,諷刺神經發展心理學家就是一群往別人身上貼標籤的傢伙而已。

原來只是一群神經發展心理學家的惡搞啊!差點就被他們的陰謀論騙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94568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