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22日綜合電)過年期間不少人會到交往的對象家拜訪,台灣一名男子就在過年時首次到女友家,結果看到房間的情況崩潰了,直喊「要想清楚一點!」
網友在面子書社團「靠北女友」上載女友的房間照片,可見房間內的物品疊如山高,除有文件書籍,還有生活用品、飲料和一堆雜貨,全都往架子上堆疊,且還蔓延到地板!
這畫面讓男子退卻,「這是我女友的房間,請問我該怎麼辦?這實在是太恐怖了。果然還是要想清楚一點比較好。」
網友驚呼「這場景真是太夭壽了」,還有人說「我看了5分鐘,還是看不懂第一張到底要直的看還是橫的看」、「其實前男友也在裡面,還沒找到路出來」。
但也有網友認真看發現「第一眼覺得很髒..但仔細看過之後,感覺不是垃圾堆著,而是東西太多了。」還有一堆網友好奇「我比較想知道她到底睡哪兒?」
文:台灣《蘋果日報》
圖:面子書社團「靠北女友」
囤積症或儲物症(英文: Compulsive hoarding,或強迫性囤積症、病態性囤積症、棄置恐懼症),一種強迫行為,過度性地收購或收集物件,即使是不值錢、有危險性或不衛生的物品。強迫性囤積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會干擾或損害到患者及身邊的人生活上的流動性和基本活動,包括煮食,打掃,洗澡及睡覺等。
目前尚不清楚強迫性囤積症是否是一個孤立的病態,還是一種從其他病症影響而成的症狀,例如強迫症。
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第五版定義為精神科疾病,另根據 Frost and Hartl 1996年所提供以下對這個心理疾病的定義為:
患者有收集癖好,他們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對別人看來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 居住的環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積以致妨礙到這些空間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樓梯或浴盆來擺放物件,臥室或浴室用作儲物室。 由於囤積行為而有顯著的壓力及干擾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運作。 不願意或無法歸還借來的東西,當借送界線模糊時,有時候甚至會演變為偷竊行為或竊盜癖。
強迫性囤積在其最壞的例子可能會造成火災,不衛生的環境(如老鼠、蟑螂橫行),被收集物摔倒受傷,對自己和其他人健康和安全構成危險。
有些患者亦可能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收集來的東西的價值,亦可能知道積累的物件是無用,或對物件有強烈個人的精神附屬感或寄託,則是患者明知物件是對其他人完全毫無價值的。
另有部分患者會將過期食物放保留下來,在某些情況下亦會強烈抗拒親友等人試圖清除掉他所囤積之物品。而在其他狀況下,患者仍會意識到電冰箱需要清潔,但由於被屋內其他地方的類似情況下導致他放棄清理的念頭,或因明白清除雜物的困難而導致放棄行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