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鰩,鋸鰩最長可達7米左右,分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淺水區,底棲,常出入於港灣、河口,有時可上溯江河相當遠的距離頭、體長而平扁,吻延長,很像鋸鯊那樣呈劍形,兩側緣具強齒。

最大的體長可達7公尺,但占體全長1/3的吻鋸卻也令人生。

吻鋸用於攝食活動,或用之發掘底層生物,或用以在魚群中揮舞,殘殺或擊傷群魚。

鋸鰩使用巨大的「鋸」像耙子一樣篩濾水底沙子尋找食物。

它們是殘忍的獵食者,能夠在水中將獵物身體切成兩半,就像人類劍士一樣。

一把用鋸鰩的嘴做成的神器。

目前野生鋸鰩的數量下降與它們的「大鋸」存在一定的關係,因為當漁民捕食時很容易將漁網纏結在大鋸上,使它們難以逃離。


相傳,有一種「海怪」能在海洋中披荊斬棘,無往不勝,全憑一把鋒利的鋸子。
海怪?

其實,這只是千百年來航海者們流傳下來的傳說罷了。所謂的「海怪」名為鋸鰩(sawfish),是鯊魚的近親,最早的化石見於白堊紀,距今已有5600多萬年的歷史,可謂是「魚類活化石」。

鋸鰩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各近岸海區和各大河口,常常棲息在淺海,潛伏於泥沙之上,可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有時可上溯至江河中相當遠的距離,甚至定居在淡水中進行繁殖。

海底居民or嗜血狂魔?
以前,人們一直認為鋸鰩是性格溫和、行動遲緩的水底覓食者,用吻鋸掘土覓食,攝食小型魚類、甲殼類或其他無脊椎動物。


水中「劍客」
鋸鰩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它們的「大鋸」了。這些吻鋸呈劍形,約占體長的1/3,兩側邊緣有堅硬的吻齒,常用於攝食活動,或發掘底層生物,或在魚群中揮殺。

對於鋸鰩來說,吻鋸是它們最強有力的攻擊武器,每秒可發動數次橫向攻擊,可瞬間刺穿獵物,甚至能將獵物切成兩半。


「殺手」也瀕危?
鋸鰩的生長速度緩慢,產下的幼體極易受到其他食肉魚類的攻擊。

為了種族的利益,新技能get√——孤雌繁殖, 鋸鰩能在野外環境下進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孤雌生殖也稱單性生殖,常見於無脊椎動物,即卵無需受精就能發育成正常的新個體。此前繁殖並存活下來的例子都發生在人工圈養的環境下,比如地球上目前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龍,就曾通過孤雌生殖產下過未受精的卵,並孵化出小科莫多龍。這樣繁殖出的子代稱為「孤雌子」(parthenogens)。
參考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81911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