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選美皇後「戴手套餵愛滋病童」照被罵翻「噁心至極」,最後她出面澄清後大家竟瞬間「感動落淚」

優質好文| 2017-07-15| 檢舉

這張選美皇後「戴手套餵愛滋病童」照被罵翻「噁心至極」,最後她出面澄清後大家竟瞬間「感動落淚」

source: via 下同就是這張充滿爭議的照片

很多藝人公益節目甚至是國際志工,遠到無國界醫生,都會去非洲幫助愛滋病童擔任愛心大使或者是捐助一些錢器材甚至是日常用品給非洲小孩們,根據metro的報導,這名南非的選美皇後,因為這張充滿爭議的照片被罵到翻!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到她坐在台階上戴著手套,餵食非洲愛滋病童。

 

女主角本人

 

 

網友接著一個又一個的開罵,「你吃飯要不要也太口罩?」、「是無腦還是?」、「原來手摸到小孩會傳染愛滋病!」並且大家強迫女主角要公開出來道歉來面對,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不會太過分嗎!?

但其實稍後有人出來解釋「這其實是標準程序,有很多志工甚至是醫療人員,為了食材的健康安全性因此戴上手套,沒有特別把手套拿下來,剛好又被鏡頭捕捉,所以才會造成這次的誤會!」

有人出面補充其實後方誌工也都是戴著手套

選美皇後也大喊冤枉「我們被告知若要徒手拿東西餵食或者幫助這些病童必須戴手套,因為他們天生抵抗力就會弱一些,為了他們的安全健康起見只能這樣!」大家認為呢!?編編覺得相當有道理,可能天生抵抗力較弱,比起一般人應該更注意!帶給大家一些小常識,愛滋病不會因為觸摸對方而傳染喔!

 

via本篇文章摘取自網絡

世界愛滋病日來臨,最全愛滋病知識普及!

 

 

世界愛滋病日

世界衛生組織將12月1日定為世界愛滋病日,是因為第一個愛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診斷出來的。全球衛生部大臣關於愛滋病預防計劃的高峰會議上提出的。從此,這個概念被全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慈善機構採納。

你知道嗎?

愛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或稱後天免疫缺乏綜合徵,英語: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音譯為愛滋病),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簡稱HIV)的反轉錄病毒感染後,因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促成多種臨床症狀,統稱為綜合徵,而非單純的一種疾病,而這種綜合徵可通過直接接觸黏膜組織(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門等或帶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陰 道分泌液、乳汁而傳染。

 

1、患上愛滋病有哪些表現:

愛滋病是一種極具特殊的惡性傳染病,發生愛滋病後,病情兇險,目前病死率達100%。愛滋病是在愛滋病病毒侵犯人體免疫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基礎上發生的,累及到人體各個組織和器官,臨床表現千差萬別,錯綜複雜,其明顯特點是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受損而發生各種機會性感染及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從感染病毒到發病,臨床上分為四期:急性感染期、潛伏期、愛滋病前期、典型愛滋病期。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完整地出現四期表現,但每個疾病階段的患者在臨床上都可見到。四個時期不同的臨床表現是一個漸進的和連貫的病程發展過程。一般初期的症狀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樣,可有全身疲勞無力、食慾減退、發熱等,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日見增多,如皮膚、黏膜出現白念球菌感染,出現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皰、淤血斑等;以後漸漸侵犯內臟器官,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咳嗽、氣促、呼吸困難、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並發惡性腫瘤等。臨床症狀複雜多變,但每個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症狀全都出現。

 

2、愛滋病的分類

根據1986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提出的建議,愛滋病應作如下的分類:

I組:急性HIV感染,表現為一過性單核白細胞增多症,血清中HIV抗體陽性。

Ⅱ組:無症狀性HIV感染,血清中HIV抗體陽性。

Ⅲ組:持續性全身淋巴結腫大,主要是指非腹股溝部位淋巴結,數目為3個以上,直徑大於1cm,持續3個月不消退,且原因不明。

Ⅳ組:有其他臨床症狀。本組又可以分為如下五種類型:

A亞型:有非特異性全身症狀,例如持續1個月以上的發熱、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而找不出其他原因。

B亞型:神經系統症狀,例如痴呆、脊髓疾病、末梢神經疾病,並且找不出另外原因。

C亞型:二重感染,即HIV感染後,由於機體內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與缺陷,引起二重感染。這個亞型中又可分成以下兩類:

C1:常見感染如卡氏肺囊蟲性肺炎、慢性隱孢子蟲病、弓形體病、類圓線蟲病、念珠菌病(食管、支氣管及肺)、隱球菌病、組織胞漿菌病、鳥型分子桿菌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慢性播散性皰疹感染以及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炎等。

 

C2:常見感染如口腔毛狀黏膜白斑病、帶狀皰疹、復發性沙門菌血症、奴卡菌症、結核及口腔念珠菌病等。

D亞型:繼發性腫瘤,主要是卡波西(KaposD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與腦部原發性淋巴瘤。

E亞型:其他併發症。由於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不全而引起的不同於其他亞型的併發症,例如慢性淋巴性間質性肺炎。

3、愛滋病是怎麼傳染來的?

在世界範圍內,性接觸是愛滋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HIV主要存在於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陰 道分泌物、乳汁中。

性行為:與已感染的伴侶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包括同性、異性和雙性性接觸。

靜脈注射吸毒:與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過的、未經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種非常重要的HIV傳播途徑。

 

母嬰傳播:在懷孕、生產和母乳餵養過程中,感染HIV的母親可能會傳播給胎兒及嬰兒。

血液及血製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膚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擁抱,禮節性親吻,同吃同飲,共用廁所和浴室,共用辦公室、公共運輸工具、娛樂設施等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播HIV。

4、愛滋病對身體的危害

愛滋病往往易侵害年富力強的青壯年人,會極大地消弱社會生產力,減緩經濟的增長,降低人均壽命,使民族素質下降,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對患者自身的危害:目前愛滋病已成為一種可控的慢性病。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時診治、病毒耐藥或藥物的副作用等原因,而死亡或致殘。同時由於社會對感染者的歧視,也常常給感染者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

對他人的危害:感染者無保護的性行為、多個性伴、共用針具靜脈吸毒及經過母嬰途徑等可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對家庭及社會的危害:雖然我國早已實施對HIV感染者「四免一關懷」的政策,但晚期併發症的治療仍可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問題。

 

5、愛滋病的檢查

目前檢測HIV的方法有100多種,可以分為抗體檢測和病毒檢測兩大類。

病毒檢測:包括細胞培養(病毒分離)、p24抗原檢測和病毒核酸檢測。早期對HIV的診斷主要是通過血清學試驗檢測抗HIV的抗體,間接地診斷HIV感染。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方法不斷被應用到HIV的檢測中,尤其核酸檢測已經成為了HIV實驗室診斷的發展方向,它可直接檢查HIVRNA,可在發現血清學變化之前檢測HIV感染,而且比P24抗原檢測方法更靈敏。

抗體檢測:HIV抗體一般在人感染後幾周逐漸出現,可延續至終生,血清學試驗分為初篩和確認試驗。最常用的初篩試驗和確認試驗分別是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免疫印跡試驗(WB)。常規實驗方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印跡試驗(WestBlot)、間接免疫螢光法(IFA)。快速檢測方法: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斑點免疫結合試驗、P24抗原的檢測、分子生物學方法、RT?PCR檢測法、螢光實時PCR檢測技術、支鏈DNA(bDNA)、連接酶酶促鏈式反應(LCR)、核酸序列依賴性擴增(NASBA)、轉錄介導的擴增(TMA)。

6、怎樣預防愛滋病?

(1)不發生不潔性行為;

(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不輕易接受輸血和血製品。(如必須使用,要求醫院提供經愛滋病病毒檢測合格的血液和血製品);

(4)不與他人共用針頭、針管、紗布、藥棉等用具。

(5)不去消毒不嚴格的醫療機構或其他場所打針、拔牙、穿耳朵眼、紋身、紋眉、針灸或手術;

(6)避免在日常救護時沾上受傷者的血液。

(7)不與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膚的用具,如牙刷、刮臉刀和電動剃鬚刀。另外,皮膚與愛滋病病人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感染愛滋病。在工作和生活中與愛滋病病人和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觸(如握手,擁抱,共同進餐,共用工具、辦公用具等)不會感染愛滋病。愛滋病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飲具、臥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設施傳播。咳嗽和打噴嚏不傳播愛滋病。蚊蟲叮咬不傳播愛滋病。

讓大家了解到關於愛滋病相關的東西,意義並不單單如此。我們更加倡導的是關愛愛滋病患者。

引用相關資料來源:https://read01.com/QRA7eJ.html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56811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