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津四面山又發現了一個瀕臨滅絕物種!這個物種是一種長相兇猛的昆蟲,名叫巨齒蛉,目前全世界已知8種巨齒蛉,其中6種分布在中國,而且全球範圍內的巨齒蛉都已瀕臨滅絕。
據四面山管委會介紹,日前,東北林業大學研究生、在讀博士生張超,在四面山大窩鋪原始森林管護站旁發現瀕臨滅絕物種巨齒蛉。
巨齒蛉是一種廣翅目昆蟲,「面目醜陋」,無論雌雄成蟲,頭部前端都長有一副巨大的牙齒,長相兇猛,但成蟲並不捕食其他動物,只吸食樹木流出的汁液,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巨齒蛉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它們的存在與否,直接反映了當地水質的好壞,被國外許多專家作為「水質指標昆蟲」。
當水體發生污染,或者酸鹼度突然改變時,它們就無法適應,會迅速在這一水域消失。在中國,巨齒蛉種群的現狀同樣不容樂觀,很多省區已連續多年沒能在野外發現巨齒蛉。國內著名的雲南省昆蟲博物館,陳列的巨齒蛉成蟲標本還是1986年時捕捉製作的。
所以,四面山發現巨齒蛉實屬不易,也直接反應了四面山生態環境好,水質非常潔凈。
新聞多一點:重慶現瀕危物種蛇蜥
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巡林途中拍到蛇蜥,因它方形外表似蛇又似黃鱔引起他的好奇。蛇蜥現在中國國內僅2種,屬於瀕危物種。護林員王二志近日在巡山護林途中,發現一條方形的「蛇」,並拍到珍貴的照片。專家鑑定,該物種為瀕危物種蛇蜥。蛇蜥數量稀少且生性隱密,不易見到,外形似蛇,無四肢。所有的蛇蜥都無毒。蛇蜥主食蚯蚓、蛞蝓或甲蟲之幼蟲,跟所有蜥蜴物種一樣,尾巴會自割。
知識儲備站:盤點那些已滅絕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地球生物的進化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著名物種。儘管有些物種如今肯定已經完全滅絕,但是隨著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或許能夠讓它們復活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上。以下是十種最值得期待讓其復活的生命形態。
史前巨魚
大約3.8億年前,原始脊椎動物的祖先開始試探性地走向乾燥的陸地。究竟是什麼力量在迫使這些早期的兩棲類動物離開溫暖的海洋?答案也許是史前巨魚(Dunkleosteus)。
史前巨魚可能長達10米,重約3.5噸,是史前海洋生態系統的絕對霸主。這種食肉性動物在長達2000萬年的恐怖統治中,一刻也沒有停息捕食其他海洋生物。
猛獁象
猛獁象曾經大量生活於北半球長達數萬年時間。在如今廣袤的凍土帶上,它們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猛獁象存在的時期,它們排出的糞便對北極環境產生的益處已無法衡量,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它們能夠復活,將給大片廣袤、空曠的土地帶來不一樣的生機與活力。
從地質學角度來說,猛獁象滅絕的時間並不長。西伯利亞孤島弗蘭格爾島上的最後一個種群大約消失於公元前1650年。在凍土帶上,無數猛獁象遺骸的保存完好度令人驚訝。因此,凍土帶也被認為是天然的冷藏庫。DNA或許能夠幫助科學家們復活這些猛獁象。
塔斯馬尼亞虎
塔斯馬尼亞虎曾經是澳大利亞食物鏈最頂級的捕食者,但是如今它們已經滅絕。儘管塔斯馬尼亞虎在澳大利亞本土並沒有存在幾千年,但是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它們存在的時間很長。由於人類的影響(特指歐洲人,而不是當地的土著居民),塔斯馬尼亞虎逐漸走向滅絕。1936年,最後一隻塔斯馬尼亞虎死於霍巴特動物園中。
近年來,雖然經常有報道稱發現野生塔斯馬尼亞虎的跡象,但是人們並沒有發現諸如發毛、叫聲以及足跡等關鍵證據。不過,世界許多博物館中都收藏有塔斯馬尼亞虎的遺骸標本。科學家們也正在致力於塔斯馬尼亞虎DNA的研究,在不久的將來完整的塔斯馬尼亞虎基因組有望完成排序。
歐洲野牛
飼養的菜牛為我們帶來了美味的牛排大餐,但是我們也可能會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抗生素和生長激素的濫用污染了地下水和牛飼料,最終可能導致牛和人類都無法抵禦新型疾病的侵襲。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是讓歐洲野牛重回這個世界。
以脾氣暴躁而著稱的歐洲野牛是現代家牛的祖先,在歐洲許多舊石器時代岩洞的壁畫上仍然可以發現歐洲野牛的圖案。最後一隻公認的純種歐洲野牛於1627年死於波蘭。
由於歐洲野牛是一種祖先物種,它們仍有親緣相近的後代生存。因此,最有可能將歐洲野牛復活到最接近史前歐洲野牛的原始形態。事實上,早在1920年,德國動物園管理員海因茲和盧茲-海克兩兄弟已經開始相關實驗,並培育出著名的「海克牛」。如今,現存海克牛大約2000頭。生物學家正在繼續努力,試圖不斷提高海克牛的體形,以使其恢復到原始歐洲野牛的標準。
巨蜻蜓
在大約3億年前的石炭紀,地球上到處都是綠色的植被,大氣層中氧氣含量極高,氣候也非常溫暖。這些條件導致一些巨型昆蟲物種出現。當時,地球上生活著一種巨型蜻蜓(Meganeura)。化石標本顯示,這種巨蜻蜓翼展長達75厘米。古生物學家估計,巨蜻蜓的食物甚至可能包括一些小型的兩棲類動物。
不過,讓巨蜻蜓復活,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如今的地球氣候與當初已完全不同,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已不足以保證這一物種的生存,在這種環境中它們可能很快窒息死亡。如今的蜻蜓是蚊子的天敵。考慮到蚊子傳播疾病的危害,也許巨蜻蜓的復活對於滅殺蚊子和抑制疾病傳播有一定的益處。
劍齒虎
劍齒虎生存於大約250萬年前到1萬年前。在其全盛時期,劍齒虎可能是南、北美洲最致命的捕食者。在劍齒虎這個物種中,最恐怖的成員被稱為「毀滅劍齒虎」。
生活於巴西東部的劍齒虎肩部高約1.22米,重約半噸,牙齒長約30厘米,它們可以捕食任何想吃的東西。
斯特拉海牛
斯特拉海牛曾經生活於西太平洋的海底,以海藻為食。它們的近親,如儒艮和海牛也都非常溫順,沒有牙齒,而且對人類沒有任何防範與恐懼。不過,這種溫順的動物體形很大,成年海牛長達9米,重約10噸。
斯特拉海牛發現及命名於1741年,1768年開始滅絕。這個物種經過了數千年的進化,而我們人類認識它們僅僅只有27年。這也許有些不公平。因此,如果生物學家能夠將它們復活,也許可以彌補這一遺憾。
巨石松
巨石松可高達30米,樹幹橫截面直徑約1米,是石炭紀時期森林中無可爭議的巨無霸。據估計,這種早期樹木壽命只有10到15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5596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