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演員表演「變臉失敗」,京劇大師一看大驚:「中國最不想被看到的事終於發生了!」

優質好文| 2017-06-24| 檢舉

川劇「變臉」充滿神秘色彩,被譽為中國國粹,然而近日網路上瘋傳的一段「川劇變臉」影片,卻意外引來關注。

 

這段影片是在河北保定的一間火鍋店被拍攝下來,影片中穿著戲服的演員剛開始快速的變臉,立刻就引來陣陣掌聲。

 

 

只是沒想到連續變了3次臉後,竟出現大失誤,整張臉譜就這樣斜掛在臉上,露出下一張臉譜,讓他緊急捂臉。

 

最後難敵尷尬的他只能先行退場。

網友對此反應兩極,有人調侃道「這位一定是別的戲種派來的奸細」、「人家表演的是喜劇,才不是川劇呢」。不過也有網友感到相當丟臉。「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人生如戲,演員不易。希望他以後表演的越來越好」、「他當時肯定很無助…不想笑,覺得很心酸」、「砸了川劇的牌子」。

 

 

 

 

 

 

王康勇是著名的川劇變臉演員,一分鐘內就可變臉15次,他指出經過專業培訓、有深厚基本功的川劇演員如果在變臉時失誤,會用技巧修正,讓觀眾看不出破綻,他痛心表示,這影片根本是洩漏了「國粹的玄機」,這名表演者的失誤直接洩漏了川劇變臉特殊道具的組合程序,從演出服裝、道具配飾、表演風格都是對川劇這項藝術直接的傷害。

 

 

 

 

 

 

 

 

「這是態度的問題。個人覺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好,普通藝術也罷,作為業餘娛樂休閒無可厚非;但如果拿出來展現給大眾,就要尊重其專業性要求了。不然大家都可以隨意展示,國粹就失去了尊嚴感,也是對專業苦練人員的不尊重。若要成為一名川劇「變臉」藝術表演者,就要遵守行規,尊重川劇絕技藝術的表演風格及精準度,在沒學到精髓前不要急於登台。」

 

 

以下就是被拍下的尷尬影片。

 

 

 說起變臉戲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川劇的變臉了吧,川劇變臉是有史以來的一個重要看點,因為他變臉的神秘讓很多的人都覺得好奇,都想知道這是怎麼變的,是誰先發明了變臉這一絕技呢,追溯歷史的根源我們去看看。   關於變臉戲是怎麼變臉的

 

  變臉是運用在劇情中塑造人物的川劇藝術的一種特技。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抹臉、吹臉和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

 

 

是將此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 

  吹臉:

 

 

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   

扯臉:

 

 

是比較複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係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係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隨著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動作的醃護下,再一張一張地扯下來。 

 

 

  不說動作表演,光光變臉前的準備工作都能忙死你,每張臉譜貼合輪廓是定製的,每張臉樣是定製的,畫在臉譜上的彩料是定製的,大小順序是定製的,每換一張臉的動作是定製的。 

  大體也就這樣,可以簡單的參考一下,具體的沒人能說,畢竟是要保護的傳統曲藝。(川劇變臉是國家二級機密)   揭秘川劇變臉的由來

 

 

  川劇是中國戲曲集大成的劇種,具有開放性、包容性與創造性。它的聲腔容納了全國劇種所有聲腔,形成了崑曲、高腔、胡琴、彈戲(梆子)、燈戲五腔和鳴的大匯聚。其中高腔特別突出,幫腔更是優秀。但與全國劇種相比,川劇唱腔並非集體強項,在此,從略了。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歷史起源

 

 

  變臉之於川劇,有如噴火之於秦腔,皆屬招牌路數、看家絕技!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 

  川劇變臉絕技源自傳統戲《歸正樓》,表現義盜貝戎劫富濟貧,遭到官兵追捕,以變臉巧妙脫身。最初,演員臉罩用紙殼面具,後來改用草紙繪製臉譜。

  

 《三變化身》又名《歸正樓》

,是川劇高腔戲。描寫富家子弟邱元順抽鴉片、賭博,將家產蕩盡賣絕,走投無路之際,打爛條逼妻子蘇月娘去接客賣淫。蘇月娘幸遇俠士貝戎相救,義結兄妹,逃離苦海由武生扮演的貝戎,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善於喬妝改容,他在戲中有3次變臉,神秘莫測。 

 

 

 

 話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台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

清代兩湖填四川,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高、胡、彈、燈,諸腔戲班匯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淨、末、醜同亮相於茶館的小戲台之上,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才改稱川劇。   

相較於川劇藝術本身的淵源和博大,變臉的技藝成形則還要歸屬於二十世紀。在這期間,變臉在戲班的對台戲中不斷摸索、演變、精化,漸漸成為川劇的一大特色。

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之律動,作為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無疑大大增加了川劇本身的表現力,每及名角表演變臉,就常常釀成爆棚之患。可見,老百姓對這種極端好看的耍活兒是打心眼地認可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5439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