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俘虜日軍60萬,戰後只歸還了30萬,剩餘30萬去了哪裡?

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150萬軍隊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戰線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曾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在蘇軍的打擊下,頃刻間灰飛煙滅。

到8月30日,遠東對日戰役宣告結束。21天的作戰中,蘇聯軍隊共擊斃日軍83737人,俘虜日軍59.4萬人。

「二戰」結束後,蘇聯軍隊陸續遣送了30萬日軍戰俘回到日本。那麼問題來了,蘇聯軍隊俘虜了60萬日軍戰俘,還了30萬,剩餘的30萬日軍戰俘去了哪裡?

答案其實一目了然。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永遠埋葬在西伯利亞冰冷的土地上。

雖然在「二戰」中,蘇聯與日本沒有直接對戰,甚至還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承諾雙方保持和平友好關係,互相尊重對方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但「二戰」進入尾聲後,蘇聯還是斷然撕毀《蘇日中立條約》,出兵中國東北,給了日軍最後一擊。當大批日軍成為蘇軍俘虜後,他們會在史達林手裡有好果子吃嗎?戰鬥民族就是這麼浪得虛名嗎?

很快,60萬日軍俘虜被分期分批地押入蘇聯境內。在押送途中,一部分日軍戰俘由於生病、飢餓、長途跋涉等因素死亡。到了蘇聯境內後,大部分日本戰俘被安置到西伯利亞地區,還有一些被安置到哈薩克地區及頓河流域的坦波夫州等地。

為什麼把他們安置到西伯利亞地區呢?

一個很大的現實考量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幾乎將所有能夠搜羅的勞動力送到戰線保家衛國,甚至包括婦女和青少年。這就導致在戰後,蘇聯出現了極度匱乏勞動力的現象。於是,史達林將這些日軍俘虜送到西伯利亞戰俘營充當苦力,來為蘇聯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勞動力。

蘇聯當局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戰俘被用來乾重體力活,下礦井、伐木、搞建築、鋪公路,種種勞動當作是對戰爭期間蘇聯所遭受的損失的一種補償。

日軍戰俘在西伯利亞遇到三個致命的問題。

一是寒冷。西伯利亞地區是世界上除了南北兩極之外最寒冷的地區之一。這裡天寒地凍,以至於許多地方不生長任何生物。日軍戰俘缺乏足夠的禦寒物品(那時候就連蘇聯人都缺衣少食,更何況日本戰俘)。所以,許多日軍戰俘死於寒冷。

二是飢餓。當時,蘇聯的物資極度匱乏,特別是食品。於是,日軍戰俘又餓死了一批。

三是勞累。日軍戰俘到西伯利亞地區,不是度假,而是下苦力的。日軍戰俘整日勞作,幾乎談不上休息,被累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吃不飽,又穿不暖,乾的又全是重體力活,這樣的狀況下,生存堪稱不易。數據顯示,僅僅在1945年的第一個寒冷的冬季,日本戰俘就死亡5.4萬人。

另外,蘇聯人還虐殺日軍戰俘。據一位蘇聯老兵回憶錄說;他們的連隊奉命接受150名日本戰俘,連隊伙房準備了150人的午餐,可是被押解過來的日本戰俘有500人,出乎意料。

當時蘇軍連長的處理方式是;將最先到的150名戰俘原地坐下,然後其餘的戰俘被帶到樹林邊。只聽得機關槍一陣狂掃……而那餘生150名戰俘表情木然,毫無抵抗意識,統統被嚇蒙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5088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