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桌球和足球混血的奇葩運動,玩家們都說「太神經了,不玩不玩」,結果又一跟頭栽進去…致命吸引阿!

你可知足球和桌球這兩個一個桌上、一個地下的運動竟也可以混血?早在2006年,德國小伙熱內-魏格納(Rene Wegner)便腦洞大開,把足球里的「頭球」和桌球桌撮合起來,搞出了一個叫「頭乓(headis)」的運動。如今十年過去,這個魔性的運動不僅風靡德國,還蔓延到了海外……

打球就打球,別動手啊!

Headis,看上去很嘻皮……

頭乓冠著桌球的名字,規則也和桌球基本一致。只是桌球桌上紛飛不再是橙色塑料小球,而成了和桌球拍差不多大小的彈性橡膠球。魏格納表示,這些制式特殊的頭乓球光2014年便售出了2000餘只,並且還有越來越多人掉進頭乓這個坑。

與桌球不同,選手可在球觸及球桌之前或之後以頭部擊球,頭部以外的肢體觸碰球桌也不算犯規,但觸及球體即丟失1分。一場頭乓比賽含兩局,每局中先得11分者勝出。

正經賽起來,頭乓的激烈程度可絲毫不輸其它競技運動。賽場上只見奪分的選手在球桌旁蹲下起立、上下翻飛,甩動頭部把球擊過球網,甚至最後一刻矯若雄鷹飛鏟上桌。

這陣勢是不是比桌球帶勁兒多了?

十年前,就讀於德國薩爾大學的魏格納突發奇想,發明了這項運動。現在這個偏門運動已經在德國有了不少教眾。他們如今已經佔領了至少二十個大學,還有滲透進其它歐洲國家的趨勢。

踢足球、玩滑板的人尤其熱衷於此。「起初大家都說,『你們這群傻子幹嘛呢?』」魏格納說。恐怕當時誰也想不到,這項運動會發展出如今的規模——近期舉辦的頭乓錦標賽「頭杯(Headness)」吸引了上百位選手參與,魏格納還以頭乓之名設立了一家公司。

「太神經了,不玩不玩」

啊哈,我們說什麼來著,太神經了,不過,這項運動彷彿能夠引出玩家體內的洪荒之力……

頭乓選手會採用不同的外號參與比賽,在ID里玩「頭」梗者比比皆是,例如「享樂主義者(原詞「hedonist」前半與「頭」的英文「head」諧音,改動後強行塞進了「head」這個詞)」(headonist)還有「毒日頭」(Sunhead)。

奪得了這屆「頭杯」冠軍的是21歲的選手「韭菜臉」埃里克-波恩(Alex 「Lauchgesicht」 Bohn)。他從比賽前一周起就每天練上好幾個小時備賽。同月他還贏得了頭乓二十大玩家之間的一場比賽。波恩大概是三四年前第一次接觸到了頭球。他去參加研討會的時候,發現休息時訓練員都在玩頭乓。

「我們都說,『太神經了,不玩不玩,』」波恩談道。「說完我們就加入了進去。」魏格納表示希望建立起頭乓玩家的社群關係,淡化這項運動的競爭色彩,然而這項運動彷彿能引出玩家體內的洪荒之力,選手們一上球桌便氣勢洶洶,動作兇狠狂野,宛若隔空格鬥。

不同的德國城市還有不同的派別。蓄著大鬍子、小馬尾的開路玩家「屠夫」穆勒解釋,科隆選手更看重風格,偏愛旋球; 慕尼黑選手的攻擊性要強得多,喜歡截擊空中球。上場前,眾選手聚集在在陽光底下休息、閑聊,其樂融融,但一上球桌,歡笑不再。13年慕尼黑的賽事上,一名選手在激烈的比賽過程中砸到了球桌,磕破了下巴,不得不趕往醫院縫針。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4053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