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講的很棒,
裡面談到的核心觀念其實適用於每個人生活中的大小事!
從小時候求學,到長大出社會在職場打滾,
我們都很常被名為「大家」的群體淹沒,(從眾心態)
然後忘了很多時候沒有必要跟一些人、事、物過不去,
那些會讓我們不開心的問題,仔細想想好像也沒這麼尖銳與嚴重。
請不要因為「大家」而忘了「自己」。
透過這位媽媽與女兒的互動,
也給了我們這些大人在關於生活、關於心態上的一些正面省思!
值得一看!
(作者同意轉載,為了不模糊作者核心觀念,係將2小段舉例的內容去除,有意願者可再點原文觀看)
原文連結 (Jun Lee)
--------------------------------
原文:
女兒近來開始有一些叛逆的跡象,對剛升任的老師不喜歡,常常學校回來都會抱怨老師,也開始對身邊一些人事物有負面的評語~甚麼事對她來說都不夠好。
我決定跟她好好聊聊,聊過之後才發想,原來她也跟一些學生對老師非常無禮,而且她會模仿一些同學對老師說話的態度,說,「我已經比她們好了~」 聽了讓我咋舌。
我問,「那你是不喜歡老師甚麼?」
她就說這些那些等,一些不痛不癢的事情。
我問,「那老師有對你怎樣嗎?」
她愣了一下, 說:「沒有。」 然後補了一句,「重點是,大家都不喜歡他。」
原來重點是 『大家』。典型小團體的行為,就是一定要有一個大家共同排斥的人,不是因為那人做了甚麼不好的事情,純粹就是大家『看他不順眼』,渲染了團體。
我跟她說,「你以前可不是這樣的;你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孩子,處處為人著想,不想讓別人傷心的孩子,不是像這樣常常愛抱怨跟批評別人的呀。你現在這樣對老師,你覺得他會不會心裡很難過,只是沒讓你看到?「
她大眼睛看著我,默默的點頭。
我就叫她給老師寫一封信, 好好的道歉。
隔天她從學校回來,帶了自己買的兩個巧克力,一個給我, 一個給大大(我老公)。跟我們說,「我讓你們失望了,所以送你們巧克力跟你們說對不起。但是我有跟老師道歉,老師笑了,我很開心。今天我一點也沒有對他無禮。「
我問他,「那你覺得,排斥一個人跟接受一個人,哪個讓你心裡感到比較舒服?「 她回答,」接受別人。「
我跟她說,「你不用跟我道歉,你只是忘記了自己是誰~現在記得就好。」
她很疑惑的說,「這是正常的嗎?我們可以忘記自己是誰?」
我說,「我們大人們常常都會忘記,因為身邊不好的人跟環境影響,有時我們就忘了我們要快樂, 別人也要能快樂。」
她問,「那你忘記了的時候,你會怎麼讓自己記得?」
我說,「就要常常跟很棒的人在一起,跟他們學習。多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比如唱歌,聽音樂,跳舞,因為快樂的人會也希望別人快樂,不快樂的人也就會希望別人也不快樂,所以選擇身邊的朋友很重要。「
她說,「那你要答應我,不要讓我忘記自己喔~」
孩子啊~都是讓我們覺醒的天使~我提醒她的同時,也在反思我們大人們是不是也太容易看一個人不順眼而排擠他,並不是因為他做了甚麼傷天害理的事情。
(該段內容為舉例, 不影響文章原意, 有意者請直接參閱原文)
一個常要依循『大家』的意思去做事的人, 通常不開心。一個要『大家』都一樣的社會,通常不會精進。都是因為成全『大家』我們埋沒了自己個體善良的本性。
很多時候,『大家』是一個可怕的敵人,在我們自我認同下,很容易就把自己的問題(自己缺乏的、得不到的)轉變成『大家』的問題。
(最後一段內容亦為舉例, 不影響文章原意, 有意者請直接參閱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36609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