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確的是,《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和生物書,而不是所謂的「神話故事」,《山海經》中記載的許多看起來很奇怪的動物,早已在現實中找到了原型。如令人迷惑的飛鼠,信息封閉的時代,多數人不會認為有這種東西,然而它的確是有的。原文記載,在天池之山:
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
北方人自然沒見過這東西,嶺南人卻有人見過。而一些其他動物,則出現在更遙遠的海外,如很多學者認為,「夔」在並未見過「夔」的畫家的想像中,是下圖這個樣子的,但實際上,它可能就是澳大利亞一種叫袋鼠的動物!
因此來講,《山海經》並非海內經,而是四海及四海之外的地球經。《山海經》是遠古中國人編寫的地理和生物志,涉及動物的部分,自然也會詳細描寫。關於能吃不能吃的問題,古中國人和現代中國人一樣,是非常關心的。你不能一個「看起來很好吃」的動物,你偏不告訴讀者這東西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吃了以後會怎樣,這不是一本博物雜誌應有的作風!
中國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事實上,《山海經》里記載的那些動植物,凡是被人嘗過的,也都留下了記載。「食之令人猖狂」的東西,必定是有人吃了以後發瘋了,那叫瘋人果。當然了,如果你仔細研究過《山海經》,興許還能發現其他更恐怖的事情。
譬如,你會發現,《山海經》中,但凡動物中叫聲如嬰兒啼哭的,都是吃人的。這是動物在通過擬聲吸引目標,如同《盜墓筆記》中描寫的雞冠子蛇,也是通過學舌引誘「目標」就範。
譬如,你還會發現,《山海經》中的許多動物,都有治療的功效。如「食之已痔(吃了以後治療痔瘡)」「食之已癭(吃了以後治療癭瘤)」,還有植物,吃過之後,或治癆,或已瘡。這便與中國偉大的神農氏如出一轍了。
神農氏嘗百草,是為了體驗每一樣東西的藥性,在醫學中,有各類動植物葯的療效與作用,性味和歸經。編寫《山海經》的先人們,也努力做了這種嘗試。誒?說起「嘗試」這個詞,也正是古賢人各種試驗,各種品嘗,各種試後發明的詞啊!
如此看來,《山海經》還是一部醫典,與歷代醫家以身試藥相比,《山海經》集合遠古世界地理之大成,因此被稱作經典,而流傳至今。
至於說《山海經》到底是怎麼寫成的?古中國人真的可能巡遊世界過嗎?或許你應該知道,人類的拓展和遷徙,遠比文字出現的時間早。不是說只有近現代人才能巡遊世界,人類遍布全球其實就是一部遷徙史。《山海經》對於世界的記載,到後來被人視為神話傳說,裡面消失了的,還沒消失的動物,被稱作「妖怪」,不得不說,這太小瞧古代的人類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35654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