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意外去世,男孩卻十分開心,得知原因後媽媽嚇得手裡的碗都掉了...

「兒子放學回家的時候對媽媽說:「媽媽,我們班的XXX昨天出車禍死啦!」 我:「可憐的孩子,這麼小就不在人世了,他的家人該多麼傷心啊……」
晚飯的時候,兒子異常的亢奮,我好奇地問:「你的同班同學去世了,你怎麼一點都不難過?」兒子說:「媽媽,這是個好事情!死了一個同學我就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如果全班都死了,我的競爭對手就又少了好多,那多好!」我聽後,手中的碗都嚇得掉在了地上…

有網友看後留言:
網友陳小姐:太可怕了,眞是教育的失敗啊!還不趕快好好教,不然的話現在都已經這樣了,長大還得了!
網友王女士:我的孩子三歲,也是很沒同情心。有一次,看到一塊玩的小朋友摔倒哭了,他卻在高興地哈哈笑。還有一回,帶他在公園玩,無意中撿到一隻小麻雀,他喜歡得不行。我跟他說:「小麻雀媽媽找不到小麻雀會傷心的,放它回去找它媽媽吧! 他也不肯放手。
網友林女士:我的兒子4歲,從小我們就特別重視對他的教育。他的記憶力非常好,學東西很快,玩什麼都很專注。但他好像不太關心別人,總是先考慮自己,沒有同情心。前段時間,我被車撞了,住在醫院,他來看我,言談與眼神沒有一絲安慰與同情,這讓我很傷心難過。

孩子沒有同情心的原因
1、好奇心所致。
孩子年齡小,還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理解,而且也不會進行情感的遷移。有時他們缺乏同情心的行為和言語僅僅是因為好奇,想看看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2、身邊沒有好榜樣。
有的父母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無動於衷,這其實是在行為上告訴自己的孩子:別人的事情不要管。當然孩子就會學著漠然,對同伴、小動物缺乏關愛與同情。
3、父母管教過於嚴厲。
有些家庭教育方式比較嚴厲,常常動不動就對孩子大聲呵斥,並要求孩子的一言一行必須聽大人的。這種嚴厲、懲罰性的撫養方式會阻礙孩子早期同情心的萌芽。另外,經常被體罰的孩子也會很少對同伴的「不幸」表現出關心。
4、過度的溺愛。
過份的溺愛會讓孩子無情,只懂得關心自己,不會去認識他人的情緒和體會他人的感受,唯我獨尊,自私自利,像個小皇帝。
一顆善良的心,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那麼,要怎樣從小培養孩子懂得同情、理解等品質,讓他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呢?
1.不要扼殺寶貝的同情心
很多媽咪不了解寶貝心理發育的特點,一旦寶貝看到別的小朋友哭,他也跟著哭,有的媽咪就很不耐煩甚至很生氣,會毫不猶豫地將寶貝訓斥一通。久而久之,寶貝就會產生認識的偏差,覺得他同情別的小朋友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因此,每當遇到這樣的情形,媽咪最好給予寶貝一些正確的引導,比如給寶貝手絹去給正哭著的小朋友擦擦眼淚,鼓勵寶貝用小手輕輕地拍拍哭著的寶貝等等。這樣既調整寶貝混亂的同情心,同時也教給寶貝正確的表達同情的方法。
2.潛移默化地影響寶貝
想要養育一個富於同情心的寶貝,媽咪首先得富於同情心。比如寶貝不小心將心愛的玩具摔壞了,寶貝正哭鬧著呢,此時,媽咪最好不要因為寶貝摔壞了玩具而簡單的訓斥寶貝,而是應該站在寶貝的立場考慮問題,給予寶貝關注與安慰,並儘可能提供機會讓寶貝訴說,讓寶貝意識到你是多麼同情他的處境。
3.柔化寶貝的攻擊性
攻擊是人一種本能的反應,這種本能必須靠道德的約束才能加以壓抑。經常帶寶貝到動物園、自然博物館、水上世界去參觀,讓寶貝建立正確的認識,使寶貝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可以有效地減少寶貝對小動物的殘忍行為。當寶貝攻擊媽咪或他人時,一定要告訴他:「哦,你打了我,我很痛。我不希望你這樣。」這樣可以幫助寶貝體驗他人的感情,同時也明白他人對他的期望究竟是什麼。
4.經常幫助弱勢群體
讓寶貝蒙上眼睛,體驗體驗盲人的痛苦;每次見到殘疾人,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他們提供幫助;鼓勵寶貝在日常生活中多幫助那些比他小的孩子,讓他在幫助弱小者的行動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支持……所有這一切都會給寶貝一種正確的心理暗示,讓寶貝慢慢地培養並鞏固他的同情心。
5.讓寶貝明白你也需要他
當家庭成員生病、受傷或心情不好時,可以以適當的方式向寶貝「訴說」,並向寶貝尋求「幫助」。比如,讓寶貝給生病的爸爸拿塊糖,或者幫爸爸拿藥等等。家庭成員遭遇傷病時,最好不要為了怕給寶貝施加壓力而隱瞞事實真相,限制寶貝表達同情的行為,而應該給寶貝恰當的機會來表達他的同情心。
6.藉助各種媒介教育寶貝
寶貝喜歡看動畫片或者故事書,媽咪可以利用這些媒介向寶貝宣傳,讓寶貝明白對哪些人和事應該表示同情,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示同情。同時,在觀看電視或閱讀書籍時,對於其中一些負面的東西,媽咪要及時給予疏導,以免寶貝產生錯誤的認識。這種疏導不用過分正式,只要在恰當的時機提醒寶貝一聲就可以了。
分享出去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35595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