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條小蟲,他們飛行了8500公里, 中間的3700公里幾乎是沒有停腳休息的地方是如何做到的呢?

(ಠ ಠ)| 2016-11-20| 檢舉

「撲騰」和「天雷」,這兩隻杜鵑鳥離開北京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們會飛向哪裡。「北京杜鵑行動」,一個國際聯合杜鵑遷徙追蹤計劃為「撲騰」和「天雷」,以及另外三隻杜鵑掛上了定位器,跟隨它們離開了中國的北方,開始了為期五個月的長途旅行。

是飛去了東南亞嗎?

杜鵑鳥,天空中的飛行健將,每年春天都會飛翔在中國的上空。但是冬天到來之前,它們就開始遷徙到其他地方去生活了。它們到底會飛到了哪裡去了?一直以來沒有人知道。

國際研究組織「北京杜鵑行動」在網上邀請網友猜想杜鵑冬天在哪裡度過的。百分之五十的網友猜測:它們飛到了溫暖的東南亞。

還有侯鳥愛好者表示:杜鵑出生在中國,但是有人在印度看到過杜鵑。冬天裡它們也許飛到了印度?

捕捉旅行者:

要想追蹤杜鵑,首先要有幾隻可以背負追蹤器的旅行者。

中國古代「鳩佔鵲巢」說的就是杜鵑自己並不做巢,通常在其他鳥類的巢穴中產下自己的鳥蛋,讓其它鳥類為自己孵蛋,養大下一代。所以,要在大自然中找一窩現成的杜鵑還真不容易。

五月,「北京杜鵑行動」在北京郊外的樹林邊安裝了一張肉眼很難辨別的大網,邊上安防了一隻雌性杜鵑模型。結果,雄杜鵑無法抵禦誘惑,接踵飛來「相親」,連連落網;附近幾隻雌性杜鵑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也趕來了湊熱鬧。沒花多大功夫,研究組就抓到了不少杜鵑。

在排除了那些太小的杜鵑之後,行動組挑選了5隻體重100克左右的「大鳥」,每隻背上綁上了一隻僅4.5克的太陽能定位器,隨後把它們放歸了山林。 這五隻杜鵑分別被命名為:撲騰、天雷、希望、秭歸,和萌紫鵑。

火熱的夏天來到了中國,也是杜鵑準備遷徙的時間。但是並不是每一隻鳥都有機會成行的。

杜鵑的壽命通常不長。「希望」是五隻杜鵑中第一個離開中國的。它往北飛入了俄羅斯。也許追蹤器跌落了,也許生命終止了。不久「希望」就從雷達上消失了。

隨後,「秭歸」在北京附近的郊縣失去了聯絡。

征途:

八月初,「撲騰」開始南下了;幾周之後「天雷」也出發了;最後離開的是「萌紫鵑」。研究人員每天都追蹤著它們的飛行軌跡。

九月中,「撲騰」和「天雷」抵達了印度。到這個時候,有一點是明確了:中國的杜鵑並不是南飛去東南亞度過冬天。它們應該是西行。但是最終會去哪裡呢?

當印度雨季過後,杜鵑會不會繼續飛向非洲?研究人員猜測。

十月底,答案終於來了。

這一天,「天雷」突然離開印度中部,飛入北印度洋,隨後一刻不停地向西南突進,目標似乎正是非洲西海岸。

體重僅有100克的「天雷」這一大膽跨洋行動對研究人員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

雖然「天雷」在印度補充了能量,但是在接下來跨洋行動中,中間的3700公里幾乎是沒有停腳休息的地方。

「天雷」的基因中一定嵌刻了時間表和地圖。它在印度一直等到了季風到來。季風可以幫助它跨越大洋的旅程。

「天雷」在海平面上800米的高空飛行。幾乎是以直線的方向,目標準確地瞄準非洲西海岸,一路不停地飛翔。途中只有在經歷大風之後他才會稍作航向修正。

晝夜不停地飛,第二天,「天雷」已經飛過了 一半的路程;

第三天,10月31日黃昏, 在離開北京開始遷徙64天之後,在印度洋上空一步未停地飛躍了3700公里之後,「天雷」終於抵達了非洲西海岸索馬利亞。在這裡,它可以稍事休息,補充能量。

停留不久,「天雷」再次出發飛向300公里外的非洲中部。那裡剛剛開始的雨季留下了大量肥胖的小蟲。

從北京開始, 「天雷」就知道它最終要飛向哪裡。

「撲騰」選擇的路線較為謹慎。它從印度穿越阿拉伯海進入阿曼。雖然水路更短,但是「撲騰」先抵達的是北非,遠離肥沃的南方大地。

幾周之後,「萌紫鵑」也從印度海岸撲向天空,跟隨者「天雷」的腳步飛向索馬利亞海岸。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天雷」、「撲騰」和「萌紫鵑」會跟著雨水在非洲大陸向南遷徙。如果它們能活到第二年,相信他們會在五月飛回北京。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34702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