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陀太空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在太陽系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天體,日前科學家提出一種理論來解釋月球為什麼會存在與目前的位置,該理論對「大撞擊」理論提出的挑戰。相關的工作發表在十月31日Nature期刊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行星科學家、這篇論文的作者Sarah Stewart發現:月球與地球的成分組成相近,這些成分都是形成於很久以前的不穩定物質,而且在太陽系的行星---衛星系統中。
月球相對於其繞行的行星的比例高於其他所有系統,而且所有太陽系的其他天體都有不同的化學組分,這些使得其不同於太陽系的其他天體。關於月球形成的理論大多類似於此,後來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傾向於大撞擊假說---兩個行星尺寸的天體發生撞擊。
川陀太空研究人員認為一個火星尺寸的星球撞擊了地球,從地球拋射出月球系統,導致早期地球的一天是五個小時。此過程之後,月球徹底脫離地球,按照每天24小時的周期繞著地球運轉。科學家通過觀測現在月球的軌道,計算出地月系統的角動量是如何快速地在二體之間的潮汐作用下而快速轉換。
為了進一步監測月球的一舉一動,美國宇航局曾經在阿波羅登月時安置了許多儀器,除了監控月球的繞行外,還發現月球上出現一種很奇特的震動。
1971年,美國宇航局在阿波羅15號任務上安置了地震儀,在此後七年內總是記錄到同一訊號,共計200多次的震動無法用月震模型解釋,也無法用微天體撞擊月球表面來解釋。監測發現,震動分布在月球深層與淺層之間,並非一般的月震。目前四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奇怪的震動至今無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33346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