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怪食物名Top榜:這11種打死也猜不到是啥吃的?你懂得什麼叫做《牛歡喜》嗎?臉紅臉紅臉紅。。。。。

張無忌| 2016-09-23| 檢舉

中國最怪食物名Top榜:這11種打死也猜不到是啥吃的?你懂得什麼叫做《牛歡喜》嗎?臉紅臉紅臉紅。。。。。

不久前,王思聰爸爸「先定一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的「豪言壯語」火遍朋友圈。作為一枚吃貨,文字君也定個小目標,把大江南北的美食吃個遍!

在文字君心中,咱大中國的食物堪比國寶,東南西北,各有各的風味。但問題也出在這兒,因為我國實在是太地大物博了,去到一個新地方,文字君竟然被菜單上的詞搞得一臉懵逼,就像下面這些……

答案是B!「牛歡喜」這道菜名字看起來是文雅得讓人一頭霧水,但知道真相之後又覺得實在是大寫的污!為啥母牛的生殖器叫做「牛歡喜」呢?據說是因為公牛見了會特別喜歡……

在百色、玉林、桂林、柳州等地,用牛歡喜做菜很常見。爆醬牛歡喜很受歡迎,放入醬油蔥蒜辣爆炒後,濃烈的醬汁味伴著牛歡喜,格外響脆。吃牛歡喜吃的就是它的嚼勁!

但牛歡喜被人們熟知據說是因為《低俗喜劇》這部電影,電影中一句「我殺了多少頭牛才能給你炒一道牛歡喜啊!」令人印象深刻。

就如吃穿山甲代表權力一樣,吃牛歡喜代表富貴、尊貴。畢竟,物以稀為貴,做一盤牛歡喜可是技術活。

正因為這樣,牛歡喜常常會出現在招待貴賓的飯桌上,此時的牛歡喜就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情懷了。

答案是B!雖然說現代人什麼都敢吃,但是「老鼠」這兩個字聽起來還是會讓人毛骨悚然。不過「老鼠粄(bǎn)」和老鼠肉實際上半毛錢的關係也沒有。

「老鼠粄(bǎn)屬於客家主食的一種,在客家話中,米製品被統稱為「粄(bǎn)」,近似於福建的「粿」(guǒ)。

之所以叫「老鼠粄」,是因為這種米製品中間圓、兩端尖,像極了老鼠。文字君是看不出哪裡像,倒是從中看出客家人的祖先生活確實不容易啊!連為食物取名也是就地找靈感。

不過,雖然這名字讓人有點倒胃口,但老鼠粄配上肉碎、蔥花、胡椒粉等佐料,或煮或炒,都是別有一番風味哦!

答案是D!廣西多山多水,瓜果蔬菜也多。

壯族人拿出酸醋、白糖、辣椒等腌制菠蘿、木瓜、蓮藕、芥菜等時令果蔬供大夥兒食用。

桂北的酸野很入味,泡的時間長,酸濃品陳,辣辣的;而桂南的酸野則很清爽,生冷淡酸,帶點甜。

在南寧有句老話叫「行人難過酸野攤」,意思就是只要一靠近賣酸野的地方,味蕾就會被深深吸引住,完全邁不開腳。

答案是C!你看「撒撇」兩個字都那麼胖,就應該知道裡頭一定有肉!

「撒撇」是傣族的一道特色菜,分三種,牛撒撇、豬肉撒撇(又稱撒達魯)、魚撒撇(又稱巴撒)。籠統點講,撒撇就是涼拌肉。

牛撒撇的主料是牛肚(即牛胃,牛百葉),它獨具特色的一點是牛肚裡有那些被胃液包裹卻還沒有消化的東西。

而要想進入胃卻「毫髮無損」,離不開傣鄉特有的五加葉,因此傣族人在殺牛之前會給牛吃五加葉。牛撒撇還會加入牛小腸的苦水,吃起來清涼清涼的。

答案是C!是不是有點小驚訝?

餌塊以大米為原料,是歷史悠久的一種食物。在昆明的習俗中,逢年必吃餌塊。

但畢竟「救駕」的意思是解救帝王於危難之中,跟這炒餌塊好像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呀!但歷史上,這道美食還真的救過皇帝哦!

話說明末清初的時候,吳三桂率軍攻打昆明,永曆皇帝逃往滇西,好不容易跑到騰衝,眼看天就黑了,一行人飢腸轆轆只能求助農舍,主人見他們神色疲憊,便把家裡剩下的食物一起炒了款待他們。

永曆皇帝吃後大加讚賞,稱此菜肴是朕的「大救駕」。而這盤拯救皇帝之胃的菜,就是由餌塊、青菜、火腿、雞蛋組成的炒餌塊。所以給炒餌塊起個「大救駕」的名字,也不算虛假宣傳啦!

/然後永曆皇帝在緬甸被吳三桂弓弦勒死……/

答案是A!沒錯!「合楞子」就是由北方人所說的「馬鈴薯」,南方人所說的「土豆」,廣西人所說的「洋芋」,山西人所說的「山藥蛋」(其實都是在說同一種東西……),製成的一種食物,它是山西的一種傳統小吃。

別看它原料簡單,做法可是相當考究!

首先要選土豆,尤其是方山、臨縣的土豆更為上選。然後再把選好的土豆洗凈削泥,擠干水和上麵粉,然後揉成小球放到鍋里蒸。

最後畫龍點睛地加上番茄醬,合楞子這種神奇的食物才算是做好了。

答案是A!「蛤蟆吐蜜」這個名字實在是令人浮想聯翩啊,不過知道真相之後,文字君覺得起這個名字的人想像力才是真的很豐富啊!

蛤蟆吐蜜是老北京的傳統糕點,它還有個接地氣的名字叫豆餡燒餅。

/還挺呆萌/

那為什麼要叫「蛤蟆吐蜜」呢?原來在烤制過程中,豆餡爭先恐後擠破餅皮,燒餅自然開了個小口,豆餡就吐出來了。

而沾滿芝麻的燒餅乍一看又像一隻蛤蟆,加上這掛著燒餅邊上的豆沙餡,「蛤蟆吐蜜」這個名字還真是形象生動呢……

答案是C!薄撐是粵式點心中的一種薄餅,由糯米粉製成。

不過這不是普通的薄餅哦,它融入了香香的雞蛋,和著腊味碎、蝦米和韭菜煎炸之後才算完工。薄撐還有咸甜之分,甜薄撐通常以花生和芝麻為餡。

薄撐最早是農民用來充飢的,所以傳統的薄撐皮通常稱不上「薄」,起碼得有半厘米。

而「撐」又是從何而來呢?據說這是因為在製作薄撐的時候需要把糯米粉團放在鍋心,然後用鍋鏟把麵糰不斷撐開,讓它越來越薄,再裹上餡料。所以「薄撐」實際上還真就是撐薄的呀!

答案是D!「炸兩」是廣東人把腸粉和油條這兩種常見小吃混搭起來,創造出的新小吃。

當其他小吃都在追求外脆內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時,「炸兩」表示不玩別人玩剩下的,咱就偏要試試「外柔內脆」。

所以「炸兩」把在香脆的油條外裹上白嫩的腸粉皮,切成小塊,澆上豉油,灑上蔥花,跟清粥配起來絕對是一絕。

話說廣東人怎麼會腦洞大開想到這樣一種吃法呢?那是因為形勢所迫啊!

抗日期間,廣州淪陷,物資短缺。在廣州泮塘鄉有家小茶居叫「嚼荷仙館」,為了讓食客能花最少的錢同時吃到油條和腸粉,憂國憂民的點心師傅便靈機一動,就創造了炸兩。

這種外柔內脆的奇特口感簡直就是小吃界的一股清流,推出後瞬間就受到熱捧,併流行至今。

答案是D!在香港甜甜圈就叫做「冬甩」,但並不是因為香港的甜甜圈加了什麼特殊配方,而只是因為甜甜圈的英文Donuts用粵語讀起來就是「冬甩」啊!

據說,傳統的冬甩中間沒有洞。但因為以前有一個船員很愛吃冬甩,但又因為要開船沒手拿,所以就把它做成環形以便插在船杆上。

沒想到這解決了甜甜圈中心部分總是炸不熟的問題。大家紛紛效仿,所以現在看到的冬甩都是圓環狀的了。

除了「冬甩」,去香港吃港式美食的時候,提前做好功課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為香港茶餐廳的菜單里,讓人看得一臉懵逼的食物實在太多了,像「雲呢拿」、「窩夫」、「多士」,其實就是香草、華夫餅和麵包啊……好吧,文字君承認這都是音譯惹的禍。

答案是C!香港人將什麼都不加的黑咖啡稱為「齋啡」。

「齋」歷來有素食之意。像我們最熟悉的《西遊記》里就常有「我們是行腳僧,遇莊化飯,適處求齋」的說法。也是因為這樣,在香港,不加肉的腸粉就叫「齋腸」。

但咖啡本來就沒肉,又何來「齋」與「不齋」之說呢?

原來,「齋」在粵語裡又被引申為為不加餡料或調配料,因此「齋啡」即不加糖不加奶的咖啡,純天然。雖苦,但品的是韻味,確實是裝逼必備佳品啊!

所以,吃貨們策劃美食之旅之前,千萬要記住這些名字啊!這樣就不會在看菜單時一頭霧水,以至於錯過滿足wei(胃和味)的機會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27218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