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國度。無論是蒲甘古城朝霞暈染的「古塔森林」,還是曼德勒晚霞中的烏本橋,都在奇幻中舒展著華美的蒼涼。行走在緬甸深處,悠然自得的畫面隨處可見:碧藍的河水,綠蔥蔥的田野,土路旁綠樹成蔭。陽光從樹葉罅隙里灑下,那些穿著「隆基」的男人,臉上塗著「特納卡」的姑娘,嚼著檳榔的老人,湖水中嬉戲的孩子,眼睛都是清澈明亮的,笑容都是純樸善良的……
相信但凡來緬甸旅遊的遊客,一定不會錯過風光旖旎的茵萊湖。在這裡不僅可以見到即將消失的、終身佩戴頸環的緬甸「卡央族」女性,而且還會被時光催眠,落入一場不願醒來的酣夢裡。
茵萊湖位於緬甸北部撣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為緬甸第二大湖。由於湖上漂浮著一片片的水上菜園,也有人叫它「浮島」。這些浮島可以隨湖水的漲落而升降,也可以像船一樣划來划去。
島上的蔬菜既不會因湖水暴漲而淹沒,也不怕乾旱無雨而乾枯。湖上的漁民、浮島上的菜農、上學的兒童都駕著這種船來往於湖上,就連和尚出門化緣也時常乘這種船。而他們划船用的工具是以兩隻腳來代替的。
茵萊湖中央有個固定的人工島,上面建築了一座緬甸風格的佛塔。塔身金光燦燦。與碧綠的湖水交相輝映,秀美而莊嚴。信奉佛教的湖上居民絡繹不絕地前來朝拜。塔的周圍沒有市場,人們從這裡買回各種食品和日用品。許多漁民菜農也把鮮魚和蔬菜運到這裡出售。每五天在湖上分幾處舉行一次水上集市,進行商品交易。這裡還以出產精美的絲織品而遐邇聞名。
為了方便人們的往來,浮島之間距離較近的有竹橋或木橋相通,距離遠的就得使用小舟了。在浮島群中央,有兩個細長的浮島相對,中間形成一條約3、4米寬的「河道」,兩「岸」建起了一個個商店,「河道」上舟來船往,絡繹不絕,真像是一條繁華的水上商業街。
茵萊湖一帶有1萬多戶居民,大部分屬於「茵達族」,散居於湖邊的180多個村落中。他們主要以捕魚為主,勤勞樸實,殷實富足,熱情好客。也有相當多的人在浮島上從事蔬菜種植或養蠶、紡織、打鐵、製作金銀手飾等。
生活在水鄉澤國中的「茵達族」人,一般是把四根高腳木樁的房屋建在湖畔或島邊的淺水中,形成了一個個水上村落。遠遠望去,碧水之上村落點點,寺廟座座,風景美妙。一幢幢房屋裡露出來的,依然是緬甸隨處可見的笑臉。
每家的門前都系有一葉扁舟,一出家門就以船代步。所以,人們從小練就了用腳划船的硬功夫。這種雜技般的民俗,被不少攝影師拍成照片常常獲國際大獎而著名。關於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划船方式,它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茵萊湖裡的蘆葦很多,只有站起來才能看到蘆葦下有沒有魚,所以當地人發明了這種獨特的划船方式。二說水上人家一輩子都生活在湖上,較少走路,「茵達人」用腳划船以保持四肢發育的均衡。
「茵達人」捕魚方法很獨特,除了用漁網,多數船上都放一個狀如大斗笠、三角形的竹網,看上去很像一隻只「雞籠」。這種方法只適合捕捉稍大的魚,小魚都能從網眼輕鬆逃脫。在茵萊湖,確實沒有看到用魚竿垂釣者,是釣魚這種相對輕鬆的方式不適合這裡?還是成本和收穫之間的比例讓釣魚變得不經濟?
據說前些年,這些漁民還很淳樸,從來不會跟遊客要錢,畢竟這是他們抓魚的技能,遊客拍照也是自然的。現在他們見到遊客會表演,而且有專門的在一個地方表演的漁民。然後會讓你停下來要你給小費。事實上遊客給的小費也是非常低的,大多在10元人民幣之內,有的可能更少。
萊茵湖伊瓦瑪村最著名的要數水上市場了,這裡是五日市場的主要舉辦地,也是緬甸規模最大的水上集市,有賣各種各樣的日用小商品的當地人,漁民把他們的魚乾和鮮魚拿到這裡交易,婦女們也會帶著許多新鮮的蔬菜、水果來叫賣,而山民們則用牛車運來了土法製作的蔗糖和山貨來這裡銷售。隨著遊客的日益增多,這裡的旅遊紀念品銷售也多了起來,遊客可以在市場上選擇自己喜歡的紀念品,如:漆器、木雕等等。
當然,伊瓦瑪村最出名的還是終身佩戴頸環的緬甸「卡央族」女性。事實上,我們見到的只是幾位出來做表演的,真正的「卡央族」居住在很遠的山區。當你的鏡頭對準她們時,她們會停下手裡的活,配合拍照。
「卡央族」是生活在緬甸山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最顯著的特點是女性族人脖子上佩戴的銅圈。銅圈能夠拉長脖子,使其與身體形成不尋常的比例。女性的脖子越長,就越漂亮,是這個族人的審美觀。
「卡央族」女孩自5歲起,就要戴起重約一千克的銅圈,銅圈數量隨年月遞增。為了漂亮,實在令人瞠目。10歲時,她們再以一條長長銅條繞在頸上,膝蓋下也繞上銅環,讓雙腳一直保持在5歲時的粗度,模仿鳳凰幼細的雙腿。她們更會隨年歲增長再繞幾圈,直至25歲。
一般情況下,女孩加到25圈後,就不再繼續增加了。即使這樣,銅圈的重量已經達到5—10千克不等。據說,最重的已達20餘千克。這讓人們在田地里勞動時非常困難、非常痛苦。令人奇怪的是,卡央族人說這種風俗最初是為了減小女性的魅力,保護她們免遭敵對部落綁架。如今,她們戴頸環是為了繼承文化傳統。
當被問及如此改造身體的重要性時,「卡央族」女性提到了美和文化認同這兩個原因。長期以來,人類學家便對佩戴銅圈的意義進行這樣或那樣的推測,並提出了一系列理論。
近年來,對「卡央族」長頸習俗的說法很多:
一種說法是,他們的祖先惹怒了神靈,神靈就派了老虎來吃他們的女人,於是所有女孩就戴了銅頸環以自衛。當然,這是一種傳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的先人,世代以務農為生,與世無爭。但外人對他們的天然資源垂涎已久,最終挑起戰爭。族裡的男人出去打仗,女人就把貴重金屬品鑄成圓環,戴在頸上或腳上。久而成風,流傳後世。
還有一種觀點更為奇葩。戴頸環可引起大腦供血不足,腦容量顯著小於常人。這樣可以讓女人變笨,容易控制。他們懲罰不貞潔的女性,就是拿掉她的頸環,讓其脖子下垂窒息而亡。「掉銅環」的死法,和絞刑是一個道理。只不過她們從小就是判了絞刑緩期執行,只要有越軌行為就變成立即執行了。
到底是男權的產物還是某種圖騰信仰?不得而知。
儘管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對於「長頸女」纏繞銅圈這一習俗的來源眾說紛紜,但對一點已達成共識:令「長頸女」延續不絕的原因是金錢。因20餘年前戰亂,數百名巴東部落成員一直流落在泰國北部和緬甸交界的難民營里生活,他們雖是非法移民,卻因為有獨具特色的旅遊價值而得以在泰國立足,日子也比其他難民好過得多。長頸女郎經營各種旅遊紀念品,完全靠旅遊業生存的……
「卡央族」女性銅圈下的頸部,據說是連丈夫都看不得的絕對禁地,洗澡時通常會叫上幾個好姊妹,一起用祖傳草藥泡水搓洗,而面對炎炎夏日時,她們甚至要躲到河裡去給銅圈降溫。
據傳,「卡央族」女孩5歲生日那天,要舉行隆重的戴銅圈儀式。請來族長及親朋好友載歌載舞,幾個小時才能完成。首先要對小女孩肩部和頸部進行推拿按摩,直到小女孩身體完全適應了以後,精通此道的「技師」就會在她脖子上纏上銅圈,銅線截面直徑可達1.5厘米。這個儀式完成後,女孩的家人還要請全村人一起來熱鬧慶祝一番。此後的幾個月里,女孩要一直戴著那些銅圈,靜待脖子發生變化。
等脖子適應了這些銅圈後,就要把它們換成更緊的銅項圈,而且要多加上幾隻。這些銅項圈可以藉助鎖骨的支撐來拉長脖子,直到女孩長到青春期、身體完全定型為止。通常頸環都很昂貴,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的。60年前,頸環的價格是2美分,但現在它的售價達到250美元。
「卡央族」女人認為這種習俗完全可以接受。「一開始是又疼又重,不過最後總能適應。」卡央族人莫波說,「最苦的是在天熱的時候,銅圈熱得燙人。」
據悉,一旦戴上,這些銅項圈將陪伴著她們終身,永遠不被取下來。沐浴時戴著,睡覺時戴著,一直戴到死。據一名泰國醫生稱,儘管這些「長頸鹿女人」的脖子看上去好像是比別人長,但事實上,那些項圈並沒有真正拉長她們的脖子,只是將肩膀鎖骨往下壓了一些而已,從而看上去好像脖子「變長」了而已。
今天,許多有文化的「卡央族」年輕女性選擇不戴頸環,她們說這是一種過時的風俗。然而跨越緬甸的邊境,在泰國的北部,頸環卻大受歡迎,吸引了大批遊客,為村民帶來了收入。(武阿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15285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