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的壞習慣」是怎麼樣在甲午戰爭當中殺死數千日本軍? 看完下巴掉下來了

甲午戰爭清軍大敗,日本也為腳氣病付出慘重代價。

甲午戰爭中一般談的都是海戰,同期發生近百萬人規模的陸戰,卻很少被提及,這一方面固然由於陸戰打得太丟人,另一個方面則是對當時的日本陸軍來說,在戰場上擊敗清軍實在是太簡單了,真正讓日本人操心的,是怎麼減少疾病和後勤帶來的非戰鬥減員。

近代戰爭和古代戰爭不一樣,軍隊除非萬不得已,不會准許士兵獨自自行出去找食物,因為這樣很容易導致士兵吃壞肚子,造成非戰鬥減員。而且滿洲和朝鮮當時都過於貧瘠,即使是想搶劫都搶不到什麼。日軍又喊著為朝鮮獨立而戰的口號,於是也不那麼好意思去搶劫。

所以當時的日軍,軍用物資和糧食,基本都是從日本本土運輸過來的。等到黃海海戰打贏了,日本陸軍的後勤運輸線安全了。各個港口堆滿了從日本本土送來的彈藥和軍需物資。

日軍當時雖然算是能吃飽,但也營養不良。

當時的日軍在戰場上吃什麼?

這得區分2種情況,A.駐紮在軍營的情況和 B.作戰狀態。駐紮在軍營的時候,日軍在吃飯方面奢侈到清軍無法想像的程度。每天早上吃的是日本人無法離開的大醬湯(miso soup)主要原料是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質,營養豐富,味道較鹹。

還有古代日本貴族才吃的起的油炸豆腐,凍豆腐等。到中午和晚上,則是更奢侈的煮魚,甚至還有從歐洲進口來的軍用牛肉罐頭。可以說,當時的日軍吃得比日本國內富裕家庭還要好。

但是很可惜,這些食物都只有在軍營中才有。到了實際作戰的時候,軍隊連續數天不斷的移動,民夫和牲口輸送的後勤補給經常跟不上軍隊行進的速度,於是日本步兵一般只能靠隨身攜帶的2天分量的口糧維生。

口糧的成分是:大米,食鹽,鹹梅乾,做成飯後來被稱為「日之丸便當」(像日本國旗)。然而,這樣的飲食雖然能填飽肚子,卻是嚴重偏食,也就是填個肚子而已,存在很大的問題。

這種飲食只吃精米和鹹菜,缺乏蔬菜和副食。尤其是缺少維生素B1,於是在日軍前後動員的24萬軍隊中,出現了大量的維生素B1缺乏症(當時叫腳氣病,因為症狀是腳部腫大疼痛開始的)。在整個甲午戰爭中,因為「腳氣病」死去的日軍有1860人,甚至超過了總戰死1132的人數。

清軍吃的食物寒酸許多。

【同時期的清軍吃什麼呢?】

根據當時的記錄,清軍主要靠千里迢迢從滿洲和河北運來的糧食,運輸非常不穩定。不管是大米,小麥,玄米等等,總之能弄到什麼就是什麼。比如平壤一戰後,清軍拋棄了大量軍火和糧食敗退,其中有精米2900石,雜谷2500石,清軍平時就把這些雜糧做成飯分食。

那配菜是什麼?北方的清軍主要來自河北山東等地,於是多攜帶大蔥,平時就著大蔥吃雜糧飯。清軍不管平時還是戰時,吃的都這樣寒酸,等到敗退的時候丟失了糧食,更是如此。

但話說回來,清軍這樣吃比起日軍也有個優勢,就是因為糧食裡有大量雜糧和豆製品,不像日軍那樣只吃精米,結果清軍反倒沒什麼腳氣病的記錄。當然,這並不能掩蓋清軍總動員兵力接近日軍4倍(96萬對24萬),仍然大敗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1406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