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解?為何中國殭屍都穿著滿清的朝服?有看過穿別的朝代的嗎?真相連康熙也搖頭。。。
導讀:外鬼的吸血鬼,中國的殭屍,這差不多也算是中國的一個典型標籤。每每看到那些香港的殭屍電影,都會不禁感嘆道家的神奇。
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殭屍都是穿著滿清朝服,難道清代之前沒有殭屍嗎?
清朝的官服從拍攝效果上比較符合殭屍的形象,因為清朝官服比較直統統的,顏色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個服飾與漢服不一樣,有一種壓抑、沉悶的味道,所以用於拍殭屍最合適。
如果用唐朝、明朝、漢朝的服裝來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為漢服顏色可能較淺(如白色)、比較寬大,拍殭屍沒有清官服合適,反而會有一種飄逸的仙氣在裡面。
漢族,這個又被稱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華」便是來自她美麗的肌膚——服飾。「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2003年10月,中國姑娘王珊身著中國唐式服裝參加國際小姐選美,並獲得「最佳民族服飾獎」的殊榮。然而,時至今日,就是創造這個服飾的民族,卻成了世界上唯一揮凶約好褡宸?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卻不多。
中國56個民族中,藏族、蒙族、維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唯獨漢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19**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10元券,俗稱」大團結「,票面上的各民族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漢族卻穿著中山裝。
1987年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描繪了中國人口總數在百萬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圖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裝,唯獨10元券上面的漢族和1角券上面的滿族,卻穿著同樣的服裝……」
相形之下,更讓炎黃子孫汗顏!
漢服在中國本土消亡了,但卻在我們的鄰邦——東瀛日本落地開花。
日本人的古代文化幾乎是全面仿照唐文化,日本在「飛鳥時期」(6世紀至710年)發生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化改新」(635年),打開了全面向中國學習的大門,在之後約300年間,大量的「譴唐使」和東渡的僧侶、學者、工匠、技術人員,把中國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產技術、建築、繪畫、雕塑、音樂、文學等大量傳入日本。
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進、吸取唐代漢式服裝的基礎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稱為「唐服」,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國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實際上,自從滿清占據中國,日本對古典華夏的心理認同就逐漸消退,乃至變成對現實清國的鄙夷與仇視。在滿清最興盛的時代,不斷有中國船到長崎,也不斷有一些遇見風浪的船漂到日本的各個地方。之間常常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當時的日本人明明知道中國漢族人對當時辮髮易服很在意,但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就要喜歡在衣服上面做文章,挑開已經漸漸平復的舊時傷疤。
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讀書人雖然對歷史上的中華文化有欽慕之意,但是對現實清國的存在卻相當蔑視。…所以打心眼裡對滿清有一種敵意,因此在記載了服色之後,他不忘記添上一句:「滿清太祖皇帝自韃靼統一華夏,帝中國而制胡服,蓋是矣。」
日本人的邏輯很有趣,一方面他們覺得中國衣冠已經成了野蠻胡服,滿心地瞧不起,一方面要證明自己衣冠是文明傳統,卻又還得證明自己穿的是正宗中華漢服。
因為只有證明自己古代衣冠源自上古中華正宗,才能證明文明在日本而不在中國。
不僅是服色,在日本人看來,音樂也一樣有正、閏之分。他們追問中國船員,你們聽過朝廷的樂曲嗎?好面子的船員回答說,「細樂即唐時樂曲,但孔子祭即古樂」。
但是,日本人根本不相信,他們覺得,既然中國現在被滿清統治,而滿清就是蠻夷,蠻夷奉行的文化,就一定不再是正宗的漢文化,音樂也一定是胡人樂曲。所以本田四明就追問,滿清的廟堂音樂究竟與古先王之樂有什麼差異?
儘管漢族船員一直堅持說「此刻祭祀與文王一般」,並引朱熹作證,說朱熹是宋朝大儒,四書的注釋都是他寫的,清國是尊朱熹的,所以朝廷的樂曲也一定是文王之樂。但是,這個叫本田四明的日本人卻反唇相譏地說:「不待足下之教。四書集注,不佞初讀之,疑禮學非孔子之意。
已而廣涉諸家,未嘗知有謂古之樂猶存焉者矣。蓋貴邦今上,由賁(墳)典以新制清樂邪?」儘管中國船員仍然堅持「今清亦讀孔孟之書,達周公之禮,新制未之有也」,但是,本田四明還是直截了當地說:「貴幫之俗,剃頭髮,衣冠異古,此何得謂周公之禮?而新制未有之。足下之言,似有逕庭,如何?
原來是這個原因,不知道如果清朝還存在的話,會不會被氣死。自己朝廷的官服竟被評價為適合殭屍穿,那皇帝上朝時豈不是在給滿廷的小鬼開會,這顏面何存。玩笑歸玩笑,只能怪清朝的衣服顏色太深嘍。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