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幾年在國際的體育賽事上表現都相當出色,但除了他們擁有眾多人口外,你是否知道他們培養出來的金牌選手須要經過怎麼樣的訓練呢?這些嚴苛的訓練看起來非常「不人道」,但卻是中國選手們要脫穎而出時必經的一條路…
▼中國的女子舉重在世界上相當有宰治力,而訓練舉重的孩子90%都從14歲以下開始,最小的甚至只有9歲。
▼舉重的選手在從各地選拔而出後,就要在舉重房裡夜以繼日地進行鍛鍊,一次又一次地流下汗水…
▼這些被集中在一塊的選手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吃完早飯後就開始訓練,午休後再進行愛國教育,接著就是漫長的訓練、晚餐,最後進行一小時的物理治療,晚上十點才能睡覺。
▼訓練房裡沒有任何裝飾或多餘的設備,有的就是一個又一個訓練器材跟愛國宣言。
▼累到不行的孩子直接趴在槓鈴上就睡著了。
▼高強度的舉重鍛鍊很容易造成傷病,但父母們還是懷抱著希望把孩子送到訓練所。
▼每天,他們都要接受評判,舉起跟他們小小身體不相符的大槓鈴。
▼即使手磨破了皮,遠遠不是這個年紀小孩該有的手,他們也要咬牙繼續。
▼用反手吊著單槓的小男孩。
為了支撐槓鈴的重量,他們身體的每個部位都要經過鍛鍊。
▼在這裡,他們見不到親人,能看見的就是嚴厲的教練還有自己的同伴,但他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競爭對手。
▼在一個嚴苛的訓練項目結束後,不久另外一個項目又要開始。
▼訓練房的牆上大多懸掛著巨幅的紅旗,還貼滿簡短有力的話,例如「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拼搏創新,精雕細刻」等等。
▼南方一個體操訓練中心內,進行基礎訓練的小女孩因為疼痛嚎啕大哭;但教練不以為意笑著說:「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出現,孩子們只有通過哭喊、數數、含淚唱歌等方式,才能減少超越極限時的痛苦。」
▼上海某個明星小學,體操隊的日常訓練開始前,孩子們在做「熱身訓練」,卻已經苦不堪言…
▼在練習中哭出來的孩子比比皆是,但這樣的忍耐受苦,卻只有不到20%的人能前往賽場,獲得金牌的又更寥寥可數。
▼廣東的中山體校內,小男孩用塑膠桶練習鞍馬動作。
▼練習壓腿的女孩不堪疼痛,眼眶忍不住盈滿了淚水。
▼訓練中小事休息的時間裡,孩子都累到趴著不動。
▼教練用力踩著一個小女孩的腿,幫助她做壓腿的動作。
▼為了訓練自己的腰力,小女孩把槓鈴放在自己的肚皮上。
▼不斷激烈的訓練下,連服裝都早就被磨出了孔。
▼坐著基礎訓練的孩子們,其中有不少身體因為不堪負荷,會累積成一輩子的傷病。
▼被教練抓住進行伸展的小男孩滿臉痛苦。
▼體操是要從更小地時候就開始練習的運動,很多人的童年除了體操再無其他。
▼北京雙橋體操學校里,一位小女孩痛苦地皺起眉頭。
▼教練直接坐在訓練員的腿上,強迫她拉筋。
▼廣闊的訓練房裡,充滿了孩子的哭聲、汗水跟喘息。
▼常年練體操的孩子伸出手來,手掌上都是一層厚厚的繭。最初是手上磨出水泡,破一次就長一層繭子。
▼北京雙橋的體操學校內,孩子們在練習倒立。五分鐘後他們就會開始出現到達極限的反應,但即使已經無力支撐身體,卻又會害怕教練的責怪而不敢停下來,此時小手臂會不停顫抖,哭喊聲此起彼伏…
▼基礎訓練中還包含了壓趾的訓練,可以看到他們纖細的腿上早已布滿了新舊的傷痕。
▼北京體育訓練中心裡,教練正在幫一名小學員做柔韌訓練。體育運動對練體操的孩子們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忍耐,突破極限。
▼槓木上的布已經被一代代訓練的孩子們抓破了,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體育管理部門喊出「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訓練後,這個簡稱為「三從一大」的訓練模式便延續至今。
▼不過對於裡頭八成的選手而言,他們可能連賽場都沒有見過,就必須從訓練生身份里退役了,而這些艱苦的訓練,最後就會變成一段過往的回憶…
要成就一位偉大的運動員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看到中國運動選手這樣刻苦的練習量還是很令人心驚;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中國父母也因為心疼孩子,而拒絕讓他們參加這樣的體育訓練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