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過後的一兩個月都是豬肉消費淡季,但今年,不僅零售市場上的豬肉價格一路上漲,而且生豬市場的豬價也開啟了「飛行模式」。
在市區第一集貿市場的豬肉銷售區,記者一問到豬肉價格,攤販們的回答不是高就是漲。豬肉攤販:「豬價現在價錢大,進價大。前夾心現在12.5-13元,去年這個時候只有11.5元;腿肉去年12-12.5元,今年13-13.5元,天天往上漲,1毛、兩毛。消費量也不大了,現在一天3頭,原來5、6頭,跟去年比,統一漲了3塊。」喜歡吃肉的市民直呼「二師兄」發威了:「比以前貴了多了,貴了兩三塊一斤,貴麼就少吃一點,該吃小排的吃大排,自己調劑一下。」
為了搞清楚這「二師兄」身價上漲的原因,記者來到了駿馬養殖場了解情況。養殖場負責人鄒培東告訴記者。「去年毛豬不到300斤的是不到2000元,現在已經超過3000了也就是同樣的成本,同樣的料,一頭成品豬相差1000塊。」對於漲價的原因,老鄒覺得這是正常的「豬周期」。「豬有個周期的,兩年上去、一年平穩,一年掉下去了,再上去。今年為什麼上去呢?去年年底天氣冷,死掉了很多豬,還有養殖戶掙不到錢,把母豬減少了幾十萬頭,我估計今年豬價肯定是高位運行的,平穩要等到母豬上來,周期最起碼1年。」一個簡單的道理,生豬供應量多了,價格就降;少了,就會漲。我國生豬市場從2013年開始到2015年上半年,經歷了累計長達21個月的虧損,能繁母豬大面積淘汰,甚至在虧損的過程中,許多豬場資金鍊斷掉被迫空欄。市動物防疫站副站長陸劍告訴記者,「農業部16年2月份全國能繁母豬的統計量是3700多萬頭,但是農業部有個預警線,我國能繁母豬的預警線是4800萬頭,所以導致豬價的持續上漲。」
隨著這兩年我市對200多家環境髒亂差、不達標的養豬場關停之後,我市近九成的豬肉都需外地引進,但隨著市場上的豬價持續上漲,養殖戶開始積極補欄。老鄒:「我原來有30頭母豬,現在擴大到50頭了。我的生豬出欄量一年在1000頭左右,原來我是到大的豬場去買苗豬,現在苗豬價格也貴了,現在我想自己自養自繁,節省一點成本吧。」市動物防疫站副站長陸劍說,這一輪豬價上漲對於調動養豬戶的積極性來說是好事,但如果發生大面積集中補欄,就會給未來豬價下跌埋下伏筆。「豬養殖有個周期的,現在高價已經持續了七八個月,建議養殖戶要適度補欄,不要補得太多,不然容易虧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3/node100789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