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登山杖的使用與保養

Asen| 2016-03-29| 檢舉

目前,登山杖已經逐漸被登山者所接受,使用的人數也有大幅度增加,

然而使用方法的適當與否,

對於實質效果的影響卻是非常之大。

希望讀者能從文章中發現一些可用之處,能夠更輕鬆愉快地享受山林。

使用登山杖最大的好處是,將原本由雙腳所承受的所有重量,分攤一些給手臂來承擔,

這樣不但能增加了爬坡的能力,也同時減輕了膝蓋的負擔,提升了身體的整體耐力,

能夠在相同時間裡行走更遠的距離。登山杖使用在通過碎石坡,

或是橫渡溪谷時,能夠提供身體更高的穩定性。根據計算,如果有效使用登山杖,

則每一個步伐在手臂用力後可以減少7~11公斤的壓力,每公里可以減輕腳、

腿部及背部的壓力達8,877公斤之多。

(圖/123rf)

但是登山杖也並非完全沒有缺點,最明顯的是沒辦法空出雙手作其他事情,

例如地圖定位,而且當你在密箭竹林裡或是矮灌叢中行走時,

也會影響你的行動。另一個事實是,

登山杖的使用會增加身體的總能量支出,所以,

如果行進時接近你的心肺功能極限時,登山杖對你而言是阻力而非助力;

如果行進時是腳沒力或是膝蓋不舒服,登山杖就會是一大助力。值得一提的是,

不適當地使用登山杖就無法達到高效率的使用,這樣就無法達到輕鬆登山的目的。

但儘管登山杖有這些缺點,但整體而言仍然是非常有幫助的工具,

如果妥當使用,

能在下坡時減少膝蓋22﹪的衝擊力,也減少腿部肌肉21﹪的負擔。

以下提供的是使用雙登山杖的適當方式,但並非唯一的方式:

1.平路與緩上坡:

其方法與走路時相仿,手和腳作節奏性擺盪,左手登山杖與右腳同時著地,

右手登山杖與左腳同時著地,登山杖的著地點要在腳後方,其遠近與坡度有關,

坡度越陡著地點與腳越近,要注意的一點是手臂要打直(用整隻手臂的力量),

用手部擺動的自然節奏將手往後擺動,將身體往前送。

2. 陡上坡:

手腳的配合與緩上坡相同,與緩上坡不同的是,陡坡時手臂要先彎曲置入登山杖,

接著在身體稍微前傾的同時,手向下向後用力,在身體往上移動之後手會自然打直,

在手臂打直之後再順勢推一段,順勢推的這一段會最輕鬆也最有力,

因為手打直之後用的是骨骼的力量(與休息步法原理相同)。

3. 高落差上坡:

遇高落差時,雙手的登山杖一起著地,身體稍微往前傾的同時,

雙手一起向下向後出力直到站好為止。

4. 緩下坡與陡下坡:

手腳的配合與緩上坡相同,也是左手配合右腳,右手配合左腳,

不同的是登山杖的著力點變成在腳的前方,坡度越陡則越靠近腳。

手臂的動作則和上坡時相反,要從打直的狀態慢慢彎曲以吸收下坡的衝擊力。

5.高落差下坡:

高落差下坡時,雙登山杖同時著地,手臂也同時打直,

在身體漸漸受力之後,手慢慢彎曲以分攤重量。

6. 腳受傷時:

如果有腳踝扭傷,或是抽筋等問題造成行動不便時,

就要將登山杖放置在受傷那隻腳的旁邊來代替腳出力。

以上的所提供的方法並不是絕對的,更不是唯一的,

如果你有自己習慣的方法,只要是能有效率使用登山杖的,都是可行的。

登山杖的長度

在長度上,上坡與下坡在理想上應該有所不同,但是山上的地形常常是時而上坡時而下坡,

每次上下坡轉換時就得調整一次長度,所以如果在上下坡轉換頻繁的路段,

建議使用一個固定的長度。先將手臂自然下垂,接著舉起下臂到與上臂成直角(90度)之後,

再加上10公分,作為固定高度。

如果是持續上坡或是持續下坡當然就可以調整到更適當的長度,我喜歡在上坡時調到身高減掉50公分,

下坡調到身高減掉30公分的長度。

再強調一次,登山帳的長短與使用方法並不止一種,實際使用登山杖之後,

依據你個人的經驗作長度調整,用法的細微調整是必要的。此外,

依照行進途中的坡度變化調整與連接不同行進技巧,也需要非常多的實際經驗與練習。

登山杖的拿法

將手由下往上穿過腕帶之後再輕鬆放下,使腕帶自然服貼手掌,

這樣手與婉帶有最多的接觸面積,能夠平均分攤力量。手在放上腕帶之後,

順勢將手形成U字型或是O字型,手指僅輕輕靠在握把上不出力,只負責控制登山杖的方向。

登山杖的保養

每次使用完登山杖之後,要將每一節拆開保存,讓它自然乾燥,

一般而言就不需要其他保養了。

如果你發現你的登山杖不容易鎖緊,可以在卡榫的地方噴上微量的WD40,

但不能噴太多,噴太多會讓卡榫沒辦法鎖緊。如果是登山杖伸縮不順,

則可以用細砂紙將表面的金屬蝕屑磨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98979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