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品分析:
螺旋蓋外形見圖1,反面見圖2。
圖1
圖2
一般成型外螺紋,有二種方法,螺紋精度高的,利用旋轉機構將成型螺紋部分的模具零件旋出來,二是在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成型螺紋的模具零件分成二塊或者多塊,利用滑塊的方法向外滑出,使得製品的螺紋部分可以出模。但是,我們從圖6-1可以看到,由於4個台階孔的阻礙,假如我們用旋轉的方法,那個成型螺紋的零件的尺寸受到限制,厚度只允許2nn左右,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假如我們用二個滑塊向二邊分開,也會受到這4個台階孔的阻礙。
二、分模
上模的結構是很傳統的,也比較簡單,見圖3。
圖3
下模初步考慮是採用二個滑塊向二邊分,見圖4。
圖4
從圖4可以看到,當滑塊1和滑塊2在外力的作用下,向二邊分開的時候,圖4中的深色部分是成型4個台階孔的,由於注塑後塑料已經充滿型腔,冷卻後成為固態的製品,此時成型台階孔的模具部分隨滑塊向二邊分開就不可能。
三、動模小型芯的設計
現在唯一的方法是將滑塊上成型4個台階孔的部分與滑塊分開,做成小型芯,見圖5。
圖5
去掉成型台階孔的部分後的滑塊是這樣的,見圖6。
圖6
顯然,當滑塊向二邊分開時,圖5中的4個型芯插在滑塊的孔裡,阻礙了滑塊的運動。現在唯一的方法是設法在滑塊分開前將小型芯先垂直地離開滑塊,滑塊才可以向二邊運動,見圖7。
圖7
四、動模縮芯機構的設計
我的設想是動模板分成二個部分,讓滑塊在第一部分,讓型芯布置在另外一部分。使得二部分動模產生相對運動,使得型芯離開滑塊上的孔,滑塊再分開。這裡要說明的是,在這個案例中,不可以用斜導柱。必須用油缸來產生滑塊的運動。因為,假如用斜導柱撥開滑塊,在復位時,滑塊是隨注塑機合模的動作慢慢地逐步合攏的,這樣,小型芯插入滑塊的孔中就非常不可靠,所以,我們選擇了用油缸來控制滑塊。具體的布置見圖8。

圖8
圖8中,當動模板1與動模板2分開70mm後,布置在活動的動模板1上的油缸將滑塊拉出每邊40mm。鎖模時,油缸先將滑塊復位,這時注塑機合模,型芯可靠地穿過滑塊,然後進行下一次注塑。動模板1和動模板2分開的力是利用注塑機的頂桿,穿過動模板1,頂開動模板2,見圖9。
圖9
動模板1和動模板2分開的距離是靠布置在動模中的4個限位螺絲來控制的,見圖10。
圖10
五、關於製品粘滑塊問題的解決方法
假如不用動模縮芯的方法,製品肯定是包在製品中間的大園芯上的,但是現在中間的大園芯隨4個小型芯一起退後了70mm,在滑塊向二邊分開時,製品肯定會粘在其中一塊滑塊上,這樣要靠人手去取,不能夠進行全自動生產。解決的方法是利用機械手來夾主澆口,用澆口帶住製品,使得製品強制性地留在中間。當動、定模分開,動模1和滑塊、製品、澆口一起被頂出70mm,油缸拉開滑塊之前,用機械手夾住澆口,再啟動油缸,製品就不會粘在滑塊上了。
六、模具冷卻系統設計
滑塊的冷卻系統見圖11。
圖11
滑塊的冷卻是一個單迴路,冷卻效果不錯,這裡有一個細節,和大家分享一下,見圖12。
圖12
從圖12可以看到,豎孔和橫孔是不在一條線上的,僅僅是鑽破,水可以流過,目的是讓豎孔與滑塊側壁之間留多一點位置,攻的螺牙可以長一些。一般的設計師看到這裡位置緊,就會下意識地加大滑塊,這不是好的方法,要用智慧來合理地設計。
七、動模芯的冷卻
製品的螺紋部分的壁厚比較大,需要充分的冷卻,我在大型芯的中間布置了一個「水塘」,用隔水片形成迴路,見圖13。
圖13
事實證明,這個冷卻的設計,效果非常明顯。
八、定模的冷卻
定模的冷卻是比較簡單的,見圖14。
圖14
小結:
這套模具的關鍵點是動模板1和動模板2利用注塑機的頂桿頂開,油缸再拉開滑塊,合模前油缸使滑塊復位後再合模。另外,利用機械手夾住澆口,可使製品不粘在滑塊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93364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