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人的發明,人們常常想到「四大發明」。然而,有一個其實也很重要的發明卻是常常被人忽略的,那就是——筷子。
筷子確實並不起眼,但卻與中國人的生活日日相伴。幾千年的浸潤,它也成了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
古人把筷子稱為「箸」
中國古人對筷子的稱謂是「箸」。除了在一些方言區還保留著這個叫法外,很多人對這個字已經很不熟悉了。
在中國的典籍中,「箸」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喻老》一文中:「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那麼,筷子最早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呢?這個從史料上已經完全無法考證了。而從實物考古上說,「箸」的古字為「櫡」,從木從竹,可見最初的筷子是用木頭或竹子製成的。
中國古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進食時一般都是匙箸並用,文獻中也常常是「匕箸」並提。所謂匕和箸,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餐匙和筷子。
在我國黃河流域,1934年至1935年間對安陽殷墟侯家莊考古發掘時,在M1005墓中曾出土有商代青銅箸6支。說明距今三千多年前,在商代後期已有青銅箸使用,這也為「紂為象箸」的史籍記載提供了證據。
在湖南馬王堆一號墓1973年出土的3000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雙竹箸,長17厘米,直徑0.3厘米。這雙2100多年前的西漢圓箸實物,現藏於湖南博物館,可謂彌足珍貴。
古典名著中的「筷子」
在中國的古典名著中,也有一些與筷子有關的精彩段落。
最為人們熟知的,要屬《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中那個著名橋段了。書中寫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與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日:『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
《紅樓夢》一書的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部分,寫賈府的一次宴會,便出現了「四楞象牙鑲金筷」、「銀三鑲烏木筷」等富有裝飾特徵的筷子。《紅樓夢》寫賈府被抄,其中被抄物中便有「金筷子五把」。
中國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寸六分
現在中國人使用的筷子,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約為22至24厘米左右),這其中是有含義的,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當然,並不是筷子產生那天起,就有了這個標準長度。從出土的古代筷子來看,春秋兩漢間出土的各種筷箸,長度一般較短,多在17至18厘米之間。唐代出土的銀箸,一般長度較長,最長者達33.1厘米。
筷子禮儀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時,不能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盞或茶杯。
二忌擲筷:在餐前發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後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距較遠時,可以請人遞過去,不能隨手擲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是大頭,一根是小頭。筷子要擺放在碗的旁邊,不能擱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子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里。
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裡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來夾菜時,要有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談話時不要把筷子當作道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這樣做是十分失禮的。
品味中國的筷子文化,那就是筷子中沁蘊的中國人追求的幸福——柴米油鹽中的真愛。
素材來源於新華網、騰訊視頻等
編輯整理:知翼、劉亮、湯佳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