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統計,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很多物種正在從這個地球上消失。如果人類的發展是以犧牲自然為代價,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試問當地球上的動物都消失的時候,人類還可以支撐多久呢。今天818獵奇網小編要跟你聊聊瀕臨滅絕的動物,保護動物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瀕臨滅絕的動物有哪些,為什麼要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
世界12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1、白鰭豚
白鰭豚別名白暨,屬於喙豚科。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額部圓而隆起。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皮膚脊與尾鰭相連。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
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中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
2、北部白犀牛
剛果瓜蘭巴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政府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3、蘇門答臘虎
生活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蘇門答臘虎,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虎種之一。它們世代居住在島上的雨林之中。
早在上世紀初,蘇門答臘虎的家族曾一度非常興旺。然而,在人類的肆意捕殺下,蘇門答臘虎的數量急劇減少。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最新的調查顯示,自1998年到2002年間,每年至少有50隻蘇門答臘虎死於偷獵者的槍下,而在一份1999年所做的統計顯示,當時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境內的蘇門答臘虎僅有400到500隻。
不少專家呼籲要加大對蘇門答臘虎的保護力度,打擊非法捕獵,保護正在走向滅絕邊緣的蘇門答臘虎。畢竟蘇門答臘虎不僅是印尼的財富,也是全世界的財富。
4、奧里諾科鱷魚
世界上有4種因濫捕殺和受到環境污染威脅的鱷魚,其中一種是生活在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鱷魚。它是美洲最大的鱷魚,也是委內瑞拉動物中的珍品。多年來委內瑞拉有關單位 採取各種措施保護處於瀕危的奧里諾科鱷魚,並取得了成效。
5、僧海豹
世界上曾有許多種海豹,它們是鰭足目海獸中最大的一個家庭。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海豹家族日漸萎縮,現在只剩下19種了。就在20世紀中期以前,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諸多島嶼上還生活著一種僧海豹。
加勒比海僧海豹要比普通海豹略大些,體長在2.6~2.8米,平均體重可達400千克。它身上沒有普通海豹那樣的斑點,為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線顏色很深,吻部短寬,額部高而圓突。僧海豹與其他海豹一樣,沒有外耳,可有很好的聽覺能力。它還有一對敏銳的眼睛,不但能看清水裡的東西,也能看清空中的物體。
6、微型豬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後期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
7、小嘴狐猴
小嘴狐猴是世界最小的猴類。狐猴的拉丁名意思是「鬼」。它們在熱帶森林裡神出鬼沒地活動,喜歡吵鬧。不同種之間,外形、大小和習性有著很大的區別。
大狐猴是現有狐猴中的「巨人」,身長約1.2米,身軀壯碩,頭頂和背腰為白色,其餘都為黑色,黑白相間。小狐猴只有20厘米,胖乎乎的,兩隻眼睛大大的,尾巴比身軀稍短,在酷暑乾燥的季節,有夏眠的習性,此時依靠尾巴里所貯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命。
8、豬鼻蝙蝠
生活在泰國北碧省瓜耶諾伊河畔石灰岩洞中的豬鼻蝙蝠,頭和身體的長度為2.9厘米,翅膀的寬為13厘米,重量為1.7克。
9、蘭.坎皮海龜
目前全世界範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唯一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10、斯比克斯鸚鵡
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被人俘獲的大約31隻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唯一希望。
11、夏威夷蝸牛
夏威夷蝸牛是一類色彩鮮艷的蝸牛,屬於小瑪瑙螺屬。它們分布在夏威夷,所有現存物種都已瀕危。
12、奧瑞納克鱷魚
僅有250~700隻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內瑞拉境內。
中國10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1、大熊貓
國寶「大熊貓」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
2、金絲猴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餘只,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隻。
3、麋鹿
麋鹿俗稱「四不像」,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
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
4、藏羚羊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於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採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隻的速度減少。
目前中國的藏羚羊不足7萬隻,但年復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與屠殺使其數量直線下降,目前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
5、黑頸鶴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
近年人類對濕地的開發,抽干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面臨喪失家園的威脅。 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調查,西藏擁有中國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頸鶴種群,估計達4000隻,目前已經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6、揚子鱷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
目前,由於長江下游濕地遭到嚴重破壞,河湖被圍成農田,野生數量極為罕見,人工繁殖相當成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一級保護動物。
7、褐馬雞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褐馬雞在國際上與大熊貓齊名,被世界雉類協會放在其會徽上,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8、朱䴉
朱䴉是中國最珍稀的鳥類之一,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 .及俄羅斯有分布。
新世紀初,朱䴉在中國的數量已達248隻,可以說已經擺脫了滅絕、甚至高度瀕危的厄運。IUCN紅皮書「瀕危」級。
9、華南虎
華南虎是我國特有的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
華南虎正處於垂危狀態,野外數量約20隻,呈孤島分布,且捕食對象稀缺。人工飼養下的50隻呈嚴重近親,退化現象十分明顯。因此,華南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級別,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10、白鰭豚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已是一種註定要滅絕於我們手中的美麗傳奇的動物,它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目前人工飼養僅有一隻,名為「淇淇」。
目前,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動物瀕臨滅絕的原因
1、人為破壞
人類為發展經濟砍伐森林、圍湖圍海造田、過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喪失,間接導致了野生動物的瀕危。
2、物種自身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物種特化和遺傳衰竭,往往是導致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內在原因。大自然的競爭是殘酷而激烈的,某些種類的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使其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或其他環境,最終落得淘汰的結局。
1、環境污染
隨著農藥、鼠藥、化肥等廣泛使用,產生了大量工業「三廢」和有毒物質,嚴重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體,野生動物健康受到損害,繁殖力日漸低下,許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適於水生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
4、亂捕濫獵
亂捕濫獵是造成許多物種瀕危的直接原因。龜鱉類、蛇類、鷹隼類、藏羚羊、觀賞鳥類和蛙類是目前獵捕最為嚴重的幾類動物。
因人類過度放牧和開墾,使草原沙化愈加嚴重。野山羊、黃羊等草原生物的數量也在銳減。
5、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也是導致物種瀕危的原因之一。比如,1998年長江流域罕見的洪災,使許多棲息於平原地區或丘陵地區的野生動物蒙受了滅頂之災。
為什麼要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
1、維護生態平衡
每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通過食物鏈的關係,物種之間起到互相依存、互相牽制的作用。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2、保證科學研究和教育活動的開展
瀕臨滅絕的動物是科學研究的試驗材料,在動物學、進化學、生態學、遺傳學、現代醫學、仿生學等學科領域裡發揮著重要作用。
3、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生活需要
瀕臨滅絕的動物價值
所謂「物以稀為貴」絕大多數瀕臨滅絕的動物都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下面一起來看看瀕臨滅絕的動物有哪些特殊的價值。
1、觀賞價值
瀕危動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動物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或風景名勝區招攬遊客的王牌。赴國外展出和合作研究一對大熊貓,每年至少可為國家籌集到800萬元大熊貓保護基金。
另外,象牙、河馬牙雕刻而成的工藝品以及孔雀、鴕鳥羽毛、蝴蝶、盤羊頭骨製成的裝飾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2、外交價值
我國特產動物大熊貓、金絲猴、東北虎、朱朱䴉等,既是世界級瀕危動物,也是各國人民極為喜愛和渴望參觀的珍稀動物。對外贈送或赴外展出這些動物,對提高中國知名度、發展國家間政經關係、促進文化交流、增進民間友誼等有著重大的意義。
3、潛在的開發價值
物種的價值,人類目前所了解到的僅僅是其極小一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物種的潛在價值將會逐漸被發現和認識。但是如果物種在被人們認識之前就已滅絕,就談不上開發利用這些價值了。
4、藥用價值
我國的傳統醫學就是在研究和利用野生動植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虎骨、豹骨、犀牛角、麝香、穿山甲片、賽加羚羊角、熊膽粉、海龜殼、蛤蚧、眼鏡蛇毒、蟾酥等,是中醫藥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5、食用和衣用價值
人類的祖先在「茹毛飲血」的時代就是依靠採集或獵捕野生動植物來維持生計的。即使到了20世紀的今天,許多動物依然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用或衣用原料。
比如蛇類,1997年我國利用各類活蛇約9000噸,價值就達4億元以上。
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不僅是單純的保留該物種,更重要是要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的生存和繁衍。但這些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不是某個人、某個慈善組織就能完成的,這需要整個社會團結起來。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其實真正造福的是我們人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90661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