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紅包是怎麼來的嗎?

分享自由| 2016-02-12| 檢舉

.

「今天你搶紅包了嗎?」

最近搶「紅包」似乎成了一場全民盛宴。

支付寶的戳,微博的搶,微信的搖,讓搶紅包不僅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看著每個人就為了這點兒錢,搶搶搶,戳戳戳,搖搖搖,小編表示心疼手機。大家搶得不亦樂乎,可有人知道紅包怎麼來的嗎?知道紅包在海外還被叫做「青包」、「紫包」嗎?不知道的話,趕緊來看看,漲漲姿勢吧。

紅包是怎麼來的?

.

紅包,最早是給孩子的,叫做壓歲錢。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呢?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會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不睡,叫「守祟」。一對夫妻在一個年三十夜晚,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半夜裡「祟」出現了,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流逝,就被叫做「壓歲錢」。

.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到了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紅包也早已由壓歲(祟)普及為一種習俗,應用於一切值得慶賀的場合。

發紅包的習俗並不是中國獨有,很多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都有春節或者新年發錢包的習俗。紅包流入之後,與當地文化融合,帶著每個國家不同的風格和特徵。

日本紅包

曾受中國文化廣泛影響的日本也有著新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因為不過春節,元旦就成了給壓歲錢的日子。在中國裝壓歲錢的紅包,到了日本這,卻不是紅的了。隋朝時候,日本遣隋使在完成使命回國時,我國朝廷官員設宴送別並贈送禮物,在包裝上用紅白染色的細蔴繩綑紮在一起象徵友好平安。此後,這一禮儀文化流入日本,當時用細蔗繩打的結就慢慢地演變成今天日本著名的「水引」結繩文化。

千百年來,水引裝點著日本人的生活,在日本已形成一種獨特的禮儀文化,應用在幾乎所有的祝賀禮儀場合,比如迎春賀正祝壽祭祀等傳統場合。

.

.

日本紅包

「青包」和「紫包」

19世紀初,很多中國人移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謀生,稱為「跑南洋」。中國的紅包文化也隨之傳到了東南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他們過新年也發"紅包"了。

馬來人鍾情於青色、蘭色和黃色;印度人則對紫色、蘭色和棕色情有獨鍾。由於馬來人的紅包以青色為主,印度人的紅包以紫色為主,因此馬來西亞的華人稱馬來人的紅包"為"青包";印度人的紅包為"紫包"。

馬來人的青包圖案主要有清真寺、可蘭經文、民族風情及圖案,但大部分少不了一種叫"KETUPAT"的方型糥米棕(用嫩的椰樹葉把米包紮成方型)。青包上的祝福詞是多為:「恭賀新禧,新年快樂。」

馬來青包

印度族的新年叫"屠妖節",又稱為燈節,所以紫包的圖案大多為神佛、孔雀、神燈及舞蹈。

印度紫包

台灣紅包

在台灣,紅包還有政治含義。台灣政治人物,特別是重要的政治人物,過年「與民同樂」已成為習俗。選什麼「見面禮」也很講究,這個禮物既要顯得「禮輕情意重」,也要能讓民眾牢牢記住自己。相比而言,春聯、小額紅包比較受歡迎。像馬英九當政的時候,每年都會推出設計精美的紅包,印刷量高達幾十萬份。

馬英九發紅包

所以,紅包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著美好的祝福。

.

2016 過年包紅包這樣包,包準你不傷和氣,人緣更好!

好文章在↥ 點擊這↥ 謝謝點贊✓分享自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8934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