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dá
【起源】笪琛。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可知笪姓的開山鼻祖是建平進士宋笪琛。這個姓氏自古以來便繁衍於我國江南的建州地區,今建州多此姓,其他地區比較少見。所謂建州,是唐代所設的一個郡,所改稱建安,指的是現在福建省建甌縣一帶。笪氏族人多奉笪琛為笪姓的始祖。
【讀音】gōu
【起源】緱[緱,讀音作gōu(ㄍㄡ)],春秋時被封為緱侯,漢書中記載是匈奴王。現在在陝西省富平縣美原鎮利惠村全村都姓緱。在河南省偃師市有個緱氏鎮(唐僧故鄉)。姓氏考略:周卿王食采之邑,以邑為氏。孝子傅:陳留緱氏女,名玉。魏書官氏志:渴侯氏改為緱氏。千家姓:陳留族。 緱姓起源有二: 一、起源於西周,以封邑命氏。西周時,有卿士大夫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省偃師縣)。
【讀音】nài
【起源】佴姓源於黃帝後裔商湯。至東漢光武帝有左相佴茂為佴氏始祖。得姓原因是:因為皇帝負責設計和製作爵冠,爵冠傍弼珥,大王就以此賜姓豎人旁於耳邊以為佴氏。在中國歷史上也湧現出許多佴姓英雄。
【讀音】páng
【起源】逄姓始祖:逄伯陵。逄姓出自姜姓,起源於3000多年前,炎帝後裔逄伯陵,以國名為氏。據《萬姓統譜》記載,炎帝裔孫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於逄(今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建立了逄國,為伯爵,世稱逄伯陵。後來周武王滅掉了逄國,該國的後世子孫便以原國名作為姓氏,這樣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後人奉逄伯陵為逄姓的始祖。
【讀音】qí
【起源】亓(qí)姓出自複姓丌官氏,為丌官姓所改。據《姓氏尋源》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後」。亓,古「其」字,也作「丌」。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為古代專門掌管笄禮的官,笄禮是少年年至十五歲時,在頭髮上插笄的儀式,作為由少年正式傳為成年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設有這個官職。丌官姓就是這種官的後代為記念先人而出現的,稱丌官氏。後來,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後的改姓運動中,「丌官」複姓被改成了單姓「亓」。孔子在十九歲結婚時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後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樣,姓源相同。
【讀音】shè
【起源】厙姓系出厙狄氏。北周時有厙狄氏,後改為厙姓。《後漢書》載有金城太守厙均。《後漢書·注》載:「羌中有厙姓,音舍。」王先謙《集解》載,厙,即「庫」之俗音,但讀音不作kù,而作shè,與「舍」音同。《風俗通》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厙字於隋朝初年改為庫,讀音與庫(kù)相同,因出於鮮卑和羌族,訛書為厙,隋朝以後通庫字,厙姓也就併入了庫姓。
【讀音】shū
【起源】殳[shū]姓,中國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六十二位門閥,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歷史名人有清代才女殳默、孝子殳幫清等。
【讀音】sui
【起源】中國姓氏之一,起源不明,現多分布於鎮江,丹陽一帶。
【讀音】tuǒ
【起源】關於庹姓起源,一說出自熊姓,一說出自度氏,一說源於田氏。大多分布於四川、重慶、湖南、湖北、貴州、雲南、河南、陝西等省。庹姓名人古有明將領庹守珍、庹守珠、庹五常等,近當代有庹文升、庹震、庹純雙、庹宗華、庹宗康、庹通等。
【讀音】zhǎng
【起源】党姓,原本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後。古代党姓的黨,讀音(Zhǎng)掌,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為姓,衍出成為另一支掌姓。後掌姓中又衍分出以音為姓的仉姓,稱仉氏。如孟子的母親即為仉氏,以擇鄰教子名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88353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