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防腐劑、味精,就沒問題?
其實還有對身體更不好的添加物
食品廣告中,經常宣稱「本品不含防腐劑」「本品不含味精」,讓不少消費者在選購時,感覺更安心。但是,不含防腐劑的食品,卻不會很快就變質;不含味精的食品,味道卻比以前更美味。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加了比防腐劑、味精更強的添加物啊!
那麼,雞精與味精區別在哪裡呢?兩者生產原料、工藝方法、產品成分及風味明顯不同。
味精是一種很純的鮮味劑,主要成分是谷氨酸單鈉,是以碳水化合物(澱粉、糖蜜等)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後經提煉精製而成。水解植物蛋白質經加工也可製得味精。

雞精則是多種呈味物質配合而成的混合物,它既有味精的鮮味,又有其他呈味物質的鮮味。雞精是隨著呈味核苷酸、水解動植物蛋白、酵母抽提物等新產品出現後才產生的。
原來,味精和呈味核苷酸具有一種鮮味「相乘」效應,具有強烈的增鮮作用,其鮮度比同樣濃度的味精高得多,是味精的換代產品。也就是說,雞精的味道之所以鮮,仍然離不開味精的作用。只不過,有了肌苷酸、鳥苷酸的幫助,可以用較少的味精達到較高的鮮味水平。
本來用核苷酸增效可以讓味精的鮮味上升二三十倍,但生產者在其中又加了鹽、澱粉和糊精來稀釋,結果鮮味的濃度又下降了。所以加雞精的數量通常不應低於味精。
雞精的優勢,主要是風味的優勢。味精、核苷酸,加上有機酸鹽、糖、和香辛料,有些產品還含有「水解蛋白」或「酵母提取物」,可帶來多種胺基酸的鮮味,再加上雞味香精等,混合起來,能讓味道顯得更加自然和豐富。
雖然大部分雞精的包裝上都寫著「用上等肥雞製成」、「真正上等雞肉製成」,但它並不像想像的那樣主要由雞肉製成。雞精的主要成分通常是食鹽、麥芽糊精和味精,其中味精的數量通常會超過真正來自天然食品的成分,比如雞肉粉或雞骨粉、雞蛋提取物、其他肉類提取物等。
優質產品和廉價產品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於這些天然提取物的含量比例。廉價品通常含有更大比例的鹽和味精,而高品質的雞精會有更多來自鮮雞的成分。
雞精中還含有不少糊精和澱粉,並加入抗結劑,主要用於粘結和造粒,讓顆粒鬆散,不容易吸潮結塊,便於使用。
不過,雞精的味道再逼真,也只是一種調味品,不能與雞肉的營養同日而語。由於使用量很小,它們對於供應膳食中的蛋白質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鹽、糖、糊精和澱粉都是沒有營養價值的成分,產品中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並不高。
由於雞精中同樣含有一定的味精,因此它與味精的安全性差不多,同樣應注意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雞精當中的核苷酸成分也容易受到核苷酸酶的降解,因此最好在加熱結束之後起鍋的時候再放雞精。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雞精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食鹽,如果在炒菜和做湯時用了雞精,用鹽量一定要相應減少。不妨先放一半鹽,然後再放雞精,嘗一嘗是否鹹味合 適,如果不夠的話,再考慮加一點鹽。如果已經加到合適的鹹味,再放一大勺雞精,對於需要控制鹽分的人來說,可能會不利於健康。
此外,雞精裡還含有核苷酸,而核苷酸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痛風患者應該少吃。
總之味精、雞精雖然都是增強鮮味的產品,實際成分和用法卻有一定的差異。在實際生活中選擇味精還是雞精,要看每個人的口味要求。一般來說,植物性食品選擇雞精風味更自然一些,而動物性食品選擇味精即可達到自然的口味。
「本產品不含防腐劑、味精」標示,不代表沒有添加其他對身體更不好的添加物
天然海鹽不一定健康?
低鈉鹽、玫瑰鹽、岩鹽花樣多,多吃更傷身
近年來養生風氣盛行,「有機」「天然」成為一股新的飲食潮流,不少市售的鹽都標榜著「天然海鹽」,大舉進入許多人的每日料理當中。但是,你知道嗎?目前並沒有明顯證據顯示,天然海鹽對於疾病有任何的療效,吃了也無法保證會讓人更健康。
嚴格來說,天然海鹽的定義,顧名思義是從海邊曬出來的鹽,沒有經過任何加工。但是,未經過處理的天然海鹽,是不能吃的!其中含有太高的兩價離子,以及超高含量的鈣、鎂,不僅有濃濃的苦味、澀味,直接食用還會引發身體不適。
所以,能夠讓消費者入得了口的鹽,一定要經過加工,成為一價離子才行。
市面上宣稱「天然海鹽」的產品,不少是打著「天然」的行銷外衣,以較高的售價,吸引消費者購買,其實功效和大家熟悉的便宜精鹽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還有些追求健康的消費者,會選擇購買「低鈉鹽」。要留意的是,為了因應消費者的需求,不少低鈉鹽會添加二氧化矽成分避免鹽分受潮結塊,雖然可以稍微減少一些鈉的攝取量,但長期使用二氧化矽,可能造成體內結石。
此外,讓人趨之若騖的「玫瑰鹽」、「岩鹽」,也都不如「傳說中」具有那麼神奇的功效,當中除了食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NaCl)之外,還可能含有過多的鎂、鉀及不明重金屬,吃多了反而更傷身。
小心天然海鹽、岩鹽、玫瑰鹽當中,可能有引發健康疑慮的雜質。
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一天的鈉攝取量為2400毫克,約相當於6公克鹽,但根據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台灣人每日攝取鈉含量已嚴重超標!尤其越年輕的族群每天鈉攝取量越高。報告指出,台灣青壯年族群每天的鈉攝取量,超過建議使用量的兩倍!
飲食力求清淡、減少食鹽用量,少吃含鈉量爆表的即食麵、零食及加工食品,比起追求何種品牌、名稱的鹽,更為重要。
食鹽中的氯化鈉含量越高越純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食鹽衛生標準」,第二條載明:「本標準所稱之食鹽,系指由海水、鹽礦或天然滷水精製所得,供為一般食用及食品加工使用,其氯化鈉含量以乾重計不得少於97%。另以海洋斜溫層以下(約海平面200米以下)深層海水精製之食鹽,其氯化鈉含量以乾重計不得少於95%。」
食鹽純度97%代表含有3%雜質,而純度95%代表含有5%雜質。建議消費者宜選購純度較高的高級精鹽食用。
黑糖不是絕對優質好糖
「焦糖化」及「糖蜜」讓你越吃越不健康!
黑糖中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近年來受到不少養生人士的歡迎。但是因為在製糖過程中,會產生「焦糖化」現象,並演變為「梅納反應」,因而產生不少毒性,這也是早年就被懷疑,並且在2009年國內深入研究的重要發現!
再者,有些廠商為了讓黑糖有更焦香的顏色及增加香甜氣味,會加進深褐色的「糖蜜」(molasses)。要小心,顏色越黑的黑糖,危害身體的疑慮越高!
「糖蜜」一詞聽起來很好聽,感覺無害,事實是,糖蜜含有許多雜質及黑色素,除了讓顏色變深之外,更具有毒性。已經有實驗證實,這些毒性物質具有突變毒性和基因毒性,因為目前還沒研究出食用的限制量,因此被食品業者廣泛使用,但是對身體絕對有潛在的危險,消費者不可不慎。
揭開糖蜜的甜美外衣
「糖蜜」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是精製白糖的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多餘產物。糖蜜是非常濃稠的液狀物質,味道香香的,顏色看起來是很深的黑褐色,在光線照射下,能夠隱約看到些許黑色點點,那些多數是雜質及黑色素,以及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台糖是台灣最大的糖廠,早年在台灣有好幾處甘蔗園區,生產大量蔗汁出口到世界各地。這幾年來因應經濟轉型,台糖已不再種植甘蔗,改從印尼、巴西等地購買初榨的原料糖,省去前端榨汁的步驟。原有的甘蔗園區,多數轉型為觀光工廠。
目前台糖的製糖方式,是先把原料糖溶解,再以真空方式產生結晶。之後再倒進結晶槽裡,加入精製砂糖作為晶母,促進結晶長大。等到結晶夠大夠均勻,再予以離心分離,便會甩出多餘的糖蜜雜質,留下結晶糖,成為粗砂,台糖稱之為「貳號砂糖」。如果再繼續洗滌並予以離心處理,會再甩出殘餘的糖蜜雜質。經過多次結晶煉製,最後成為高純度白糖,就是我們熟知的「精製特砂」,純度高達99.7%以上。
瞭解糖的製造過程後不難理解:以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吃白糖比吃黑糖更健康!因為精鍊過的精製白砂糖、白冰糖,其中的雜質已被處理掉,只留下純的蔗糖成分,相較於含有糖蜜雜質的黑糖,安全許多。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