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感冒是很常見的疾病,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面對寶寶咳嗽打噴嚏,媽媽們總是愁眉不展。那麼寶寶感冒怎麼辦呢?今天小編就跟媽媽族講解一下緩解寶寶感冒發燒的推拿方法,讓寶寶跟感冒說拜拜!
小兒推拿技術,又稱小兒按摩療法,是以中醫學陰陽五行、 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特定手法刺激某些穴位或部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
1.天 門
位 置:兩眉之間向上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用兩拇指交替由下向上直推,稱開天門(圖1-25)。
常用次數:50~100次。
主 治:外感表證,如發熱、惡寒、無汗、頭痛等,以及夜啼、驚風、驚惕不安、煩躁不寧、屈光不正、眼瞼下垂等病症。
2. 坎 宮
位 置:由眉頭沿眉至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方法:由眉頭沿眉向眉梢作分推,稱分推坎宮(圖1-26)。
常用次數:50~100次。
主 治:外感表證,如發熱、惡寒、無汗、頭痛等,以及夜啼、驚風、屈光不正、眼瞼下垂、目赤痛、弱視、斜視等病症。
3. 太 陽
位 置:眉外稍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向後一橫指。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稱揉太陽;用兩拇指由前向後做直推,稱推太陽(圖1-27)。
常用次數:推50~100次,揉2~3分鐘。
主 治:外感表證,如發熱、惡寒、無汗、頭痛等,以及屈光不正、口眼歪斜、弱視、斜視、頭暈等病症。
4. 耳後高骨
位 置:耳後高骨下凹陷處。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稱揉耳後高骨(圖1-28)。
常用次數:50~100次。
主 治:外感表證,如發熱、惡寒、無汗、頭痛等,以及驚風、神昏、煩躁不安等病症。
5. 迎 香
位 置:鼻翼兩側旁開0.5寸。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稱揉迎香。
常用次數:揉1~3分鐘。
主 治:感冒、鼻塞流涕,口眼歪斜。
6. 風 池
位 置:後頭部,乳突向後1.5寸。
操作方法:用拿法或揉法,稱拿風池或揉風池。
次 數:揉1~3分鐘,拿數次。
主 治:感冒、頭痛、發熱、目眩、頸項強痛。
附其他疾病小兒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1. 人 中
位 置:鼻唇溝中上1/3交界處。
操作方法:用掐或按法,稱掐人中或按人中(圖1-29)。
次 數:按10~30次或掐醒後即止。
主 治:神昏、抽搐、遺尿、面癱。
2. 牙 關
位 置:咬肌隆起處。
操作方法:指端揉或按,稱揉牙關或按牙關。
次 數:揉1~3分鐘,按牙關數次。
主 治:人事不省、牙關緊閉、口眼斜、牙痛、面癱。
3. 囟 門
位 置: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骨陷中。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稱揉囟門;用掌心摩,稱摩囟門;用兩拇指由前向後做直推稱推囟門。
次 數:揉、推、摩各50~100次。
主 治:驚風、抽搐、夜驚、鼻塞不通、鼻衄、頭痛、神昏煩躁。
注意事項:一般小兒囟門未閉合時多採用摩法或推法,而囟門閉合後則多採用揉法或摩法。
4. 百 會
位 置:前後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交點處。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按,稱揉百會、按百會(圖1-30)。
次 數:按或揉1~3分鐘。
主 治:驚風、目眩、脫肛、遺尿、夜驚、頭痛、癲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