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吃過「殭屍肉」嗎? 什麼是 「殭屍肉」? 追查「殭屍肉」的記者下場真的很慘很慘...

大馬紅人| 2015-10-05| 檢舉

有關「殭屍肉」報導出來後,北京科技報記者在求證過程中,發現「殭屍肉」(指冷藏三四十年以上的肉)說法有些過於驚悚,並無事實依據,遂寫出「殭屍肉」是假新聞的報導,旨在呼籲公眾勿誇大食品安全問題,把重點聚焦到走私肉和過期肉等核心問題上。

事後,北科報記者被國家食藥監總局約見了解報導背景,文章角度也得到相關媒體事後追訪的證實,當然,最早報導殭屍肉事件的新華社記者也寫出了質疑文章。

在此我們呼籲:支持有更多媒體抱著求真務實的想法,去做更多的核實追蹤,最後離真相越來越近。新聞就像洋蔥一樣,被一層層的撥開。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經過一陣喧譁後,把注意力更多放在食品安全的核心問題上,以科學態度的面對,客觀公允。

文/洪廣玉(北京科技報記者)

前天(9日)晚上,我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食品安全參考」上發了一篇《逆轉的時候到了:殭屍肉報導是個假新聞》,我能想到這篇文章會產生一些影響,但它的影響面遠超出我的預料。到第二天上午它的點擊就超過了10萬,各類媒體也是頭條推送,接著我就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約見了。

總局某司負責人問我,你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呢?

我如實回答:

當殭屍肉(指封存三四十年的肉)的新聞剛出來時,我就有點疑惑,覺得從食品保存和管理、​​冷凍技術、經濟成本等各種方面來看,都有疑點。從新聞報導的角度來看,也交代得不夠清楚,但我並沒有馬上想寫什麼。

幾天前,中國農大羅雲波教授提醒我,讓我多關注一些「殭屍肉」這件事,因為它除了傷害消費者的信心,而且對中國的冷凍食品行業造成了嚴重影響,因為大家會以為所有冷凍食品都有問題了。這時候,我覺得確實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

所以,我就重新去核實了一些相關信息源,當然也包括從冷凍技術方面進行分析,但這些沒寫出來。

該負責人又問我對網上的一些質疑怎麼看。

其實,這是一整天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說,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覺得大家把太多的注意力和擔憂放在「殭屍肉」上,但卻忽略了走私肉泛濫這個更核心的問題。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並非是一家媒體造成的,是所有後來跟進的媒體烘托出來的。我無意指責兄弟媒體單位,我只是對輿論這種過於吸引眼球的做法不贊同。

當然,客觀地說,我做出是「假新聞」的判斷是有點太嚴厲了,畢竟我的判斷,是基於目前所掌握的所有新聞線索和事件,加上邏輯分析,雖然從機率上來說已經很有把握,但畢竟無法排除所有的可能性,特別是極端情況。

文章出來後,我的老闆、北京科技報總編輯反覆向我強調,我們作為科技類媒體,要注意核實事實,不要有科學硬傷。

事件發展到現在,我支持有更多媒體抱著求真務實的想法,去做更多的核實追蹤,最後離真相越來越近。新聞就像洋蔥一樣,被一層層的撥開。

我也希望,大家可以經過一陣喧譁後,把注意力更多放在食品安全的核心問題上。

昨晚(10日)坐火車陪一家人回家看看,在火車上用手機敲的字,我容易嗎?:))

2015.07.11晨

下面是《逆轉的時候到了:殭屍肉報導是個假新聞》原文:

在6月底到7月初,「殭屍肉」的報導沸沸揚揚,但通過對新聞線索的核實,發現這是一起無中生有的報導。這或許將成為中國新聞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頁。

文/洪廣玉(食品安全資深記者)

從6月底到現在,「殭屍肉」的報導一直在刷屏,百度搜索頁面達到24800000個。

但是,「封存了三四十年的肉」拿出來重新賣,你難道沒起點疑心?

先來回顧這次輿論風暴是怎麼興起的:

從6月1號開始,海關總署開展了一項打擊凍品走私專項行動……

6月2日,新華網(長沙)以「長沙海關查獲涉嫌走私凍牛肉20餘噸」為題進行報導。作為官媒進行了報導,很正常嘛。

6月3日,新華網從總體上報導了全國各海關的「戰果」。總之,這些內容看起來像是海關總署每年的例行工作,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轉折點來了,6月23日,新華網(長沙)發表了一篇標題為「走私「殭屍肉」竄上餐桌,誰之過?」的報導,訪報導算是對長沙海關破獲的案件的深入報導。

該文首次給「殭屍肉」命名!

報導里出現了「劇情」:記者了解到,一些走私凍肉包裝上的生產日期顯示,「肉齡」竟然長達三四十年。在6月的海關打擊凍肉走私的專項行動中,有「80後」緝私人員在廣西某口岸查處了一批比他年紀還大的「70後」凍肉。

從這裡開始,「殭屍肉」的說法迅速傳開,輿論被引爆了,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都有跟進報導,還引用業內人士的話,說得有板有眼。後來央視、人民日報也加入了進來。

大家完全當真啊,甚至各地食藥監也開展起了所謂排查「殭屍肉」的行動。

消費者也嚇得不輕啊!有媒體報導,某男子買雞懷疑遇到「殭屍肉」,老闆為證清白自己喝下雞湯。

似乎是為了交待得更清楚,7月2日,新華網(南寧)發表了名為「揭開凍品走私利益鏈:竟有凍品封存於1967年」的報導。

這篇進一步坐實殭屍肉的年齡,稱:

南寧市警方在查獲一批走私凍品時,發現其中一些雞爪包裝袋上印製的包裝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時間最長的包裝日期顯示封存於1967年。」並暗示這些殭屍肉是越戰時的儲備肉。

作為普通讀者,讀到這裡,其實是不太容易發現問題的,但是作為媒體人還會覺得有點不對勁,在這些報導中,引用的信息源非常模糊,表述得很不規範,比如「記者了解到……」記者是從哪了解到的?是怎樣了解到的?廣西某口岸是哪個口岸?哪個「80後」?

就算記者確實有聽到,這個「80後」說的就是真的嗎?

好了,輪到我這種不嫌事多的媒體人幹活了:

為了核實這些報導,我對涉及到的部門分別再次採訪。

(以下均為電話採訪內容,沒法提供圖片證明了,不過,如有媒體同行感興趣,我可以提供所有受訪人的錄音、聯繫方式供查證)

首先出場的是長沙海關的回應(媒體最早提到的海關),緝私局副局長楊波的話:

「我們並沒有查到過殭屍肉,這是全國一起搞的行動,其它局有沒有查到我不知道,反正我們沒有,也從來沒有對外發布過這樣的消息。」

既然可能是「廣西某口岸」查處的,所以又聯繫到了廣西南寧海關宣傳科,這是張姓科長的話:

「最近太多這樣的報導,我們已經專門核實過了,我們從來沒提供過這樣的消息,既沒有說過殭屍肉的事,也沒有說過年份的問題,是誰發的稿子,你們就去問誰吧。」

我補了一句,那你們在工作中有查到過這種肉嗎?(指封存幾十年的),張科長肯定地說:從沒有在工作中查到過這種年份的肉。

張科長最後提醒我,早在2013年,網上就有「南寧警方發現封存於1967年的肉」的報導。

繼續搜索:

搜到的一篇比較早的報導,是溫州日報的,報導地址為:

值得注意的是,該文最後註明「據新華社」!!!

其中有一段內容是:

今年5月(指2013年),南寧市警方曾在一窩點繳獲20多噸假冒偽劣鳳爪成品及雞爪、牛百葉、牛黃喉等走私原材料。而在這一窩點的冷藏庫里,民警發現其中一些原材料(雞爪)包裝袋上印製的包裝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資歷」最老的雞爪,包裝日期顯示封存於1967年。

注意,該文中並沒有具體警方人士接受採訪,更沒提這些肉是戰時儲備肉。然而,這就是所謂「殭屍肉」能追溯到的最早源頭。通過百度搜索的時間設定,已經找不到更早的提及陳年走私肉的新聞。

最後,記者聯繫到「南寧警方」,也就是廣西南寧市公安局,宣傳處一位呂姓負責人回應:

「這個報導出來後(指13年7月),我們就查過,我們從來沒有辦過這樣的案子,也從來沒對外發布過這類信息。真的是莫名其妙的事。」

呂姓負責人回憶說:

「2013年時,廣西壯族自治區某部門組織了一個「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食品安全宣傳活動,這個活動上有展示一些假貨和不合格產品,只因為在南寧市舉辦的,媒體就以為是南寧市公安局舉辦的。而相關報導是媒體在活動中自己挖出來的,南寧警方完全不知情。」

我又問,有沒有可能民警私下接受採訪?呂回覆說「都沒有這個案子,怎麼接受採訪?」

為了不放過任何一絲可能,我又拔通了廣西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的電話,詢問2013年的這則報導是否屬實,宣傳科許姓負責人向多部門核實後,回復道:沒有發布過相關信息。

由此可見,沒有任何官方發布過查獲所謂「封存三四十年」的肉。至於2013年的那則報導是如何出爐的,已難以考證,但從新聞報導的角度來看,它沒有確切的信息源,也缺乏案件具體地點、當事人這樣的新聞細節,很難讓人相信。

總體來說,走私肉是一直存在的,但「殭屍肉」(特指封存幾十年的肉)的報導,是從一則「舊聞」不斷嫁接、演繹而來的:將一個「窩點」演繹成海關全面查獲,將2013年拉伸到今年,將鳳爪外延到豬肉、牛肉等所有走私肉,再將數量臆想為「今年海關查獲的42萬噸當中的一部分」,再補充一個所謂「戰時儲備肉」的解釋……齊活了。

但是,將「包裝日期為1967年」的鳳爪」解釋為越戰時的美國儲備肉,也編得太不像話了:

沒錯,吃鳳爪是中國人的獨有愛好,從上個世紀直到今天,美國人不吃鳳爪,歐洲人也不吃。

最近,各地警方連續查處冷凍過期食品,其中大部分來自走私凍品。今年開始,海關總署初步部署對包括凍品在內的多種重點商品進行集中專項整治。在各地海關的整治行動中,在廣東、廣西、天津等沿海地區連續破獲涉案金額數億、數十億的走私凍品大案。

走私的凍品中,包括牛肉、雞肉、豬肉等凍品食物,甚至還有三文魚、銀鱈魚等海類產品。不少凍品被檢查發現已經過保質期,甚至還查獲出二戰時期一些國家的戰爭儲備凍品走私入境。這些存放時間久遠的冷凍食品,有的居然冷凍時間長達76年,被網友們嘲諷為「殭屍肉」,這些「殭屍肉」被流向二三線小餐館等地方。

1967年產的肉,竟走私到中國賣。此前,南寧市警方在查獲一批走私凍品時,發現其中一些雞爪包裝袋上印製的包裝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時間最長的包裝日期顯示封存於1967年。

如何識別殭屍肉?該如何辨別?

近期,「殭屍肉」被曝光後,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熱議,購買冷凍食品的時候如何辨別殭屍肉呢?小編給大家總結出幾個方法。

「70後」豬蹄、「80後」雞翅……有的比一些年輕人年紀還大的「殭屍肉」通過走私入境,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宵夜攤、餐廳……近日,有關「殭屍肉」竄上餐桌的新聞再次引發輿論關注。那麼,到底何為殭屍肉?殭屍肉有什麼危害?又該如何辨別呢?

「殭屍肉」指冰凍多年銷往市場的凍肉,據已有報導,「殭屍肉」多為走私品,質量安全不能保證。一些走私凍肉包裝上的生產日期顯示「肉齡」長達三四十年,這些肉有的來自疫區,有的嚴重過期,用化學藥劑加工調味品後變成「賣相」極佳的「美味佳肴」。

1、比價格。便宜沒好貨,遇見低於平均市價的肉食謹慎購買。

2、找標識。經檢驗檢疫合格的進口肉類產品紙箱不會使用鐵釘和鐵卡,同時外包裝上有輸出國(地區)官方檢驗檢疫標識,有以中文標明品名、生產企業註冊號、生產批號、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內容。

3、正規渠道購買。買放心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到正規超市、菜市場等選擇品牌肉,而且一定要記​​得索要小票。

四招巧辨「殭屍」鳳爪

1、看顏色。如果雞爪太白說明用雙氧水浸泡過,正常的泡椒鳳爪顏色很自然,有雞肉本身的微黃色。

2、看骨肉。掰開雞腳骨關節,正常動物骨關節煮熟後是深褐色,肉質紋理也是有顏色的。如果雞腳骨關節和肉質紋理是純白色,說明用雙氧水浸泡過。

3、看皮膚。如果雞爪掰開後皮膚很薄甚至透明很脆,而且很容易撕掉,說明用甲醛浸泡過。正常煮熟雞爪的皮膚是很自然,而且皮膚有韌性,不會輕易撕掉。

4、嘗味道。甲醛處理過的雞爪口感很脆,而一般的雞爪口感是很有韌勁的。

肉類一般允許冷藏多久呢?

根據原商業部制定的《冷庫管理規範(試行)》的規定:肉類在-18℃條件下,保質儲存期為10-12個月。但由於對肉類的處理方式和冷凍條件的不同,冷凍肉的保質儲存期有很大的區別。營養師的建議是,無論口感和營養,鮮肉冷凍最好別超過1個月,最大限度是3個月。

殭屍肉有何危害?

多年的凍肉品質上比鮮肉會差,但只要冷凍過程中沒有發生解凍現象,從外觀和口感上很難區別。但是走私肉運輸條件惡劣,不斷解凍等過程中容易滋生各種細菌,甚至是開始腐爛又重新冷凍,其衛生安全和食品質量不堪想像。

都在哪裡發現了殭屍肉?

海關總署在國內14個省份統一組織開展打擊凍品走私專項查緝抓捕行動,成功打掉專業走私凍品犯罪團伙21個,初步估計全案涉及走私凍品貨值超過30億元人民幣,包括凍雞翅、凍牛肉、凍牛豬副產品等10萬餘噸。

「資歷最老」的雞爪

2013年5月,南寧市警方就曾查獲一個冷凍肉走私窩點,其中「資歷」最老的雞爪,包裝日期顯示封存於1967年。1967年,比好多年輕人的老爹年齡還大!看雞爪那銷魂手勢,一不小心吃到了,會是什麼感覺?

湖南破獲最大走私凍品案

6月1日,長沙海關破獲一起特大走私凍品案,打掉以黎某、鍾某等分別為首的2個涉嫌走私凍品團伙,查扣涉嫌走私凍牛肉、凍鴨脖、凍雞爪等約800噸,價值約1000萬元。據長沙海關介紹,這是湖南歷年來查獲的最大宗走私凍品案。

殭屍肉怎麼流入國內的?

最常見的走私路徑是:境外低價採購→貨櫃發至香港→發往越南海防→中越邊境拆解→僱傭邊民運到境內→分銷全國。

一個35噸的貨櫃凍品由幾十個邊民搬運,一兩個小時就能搬完。

「泡椒鳳爪」成走私凍品「重災區」

很多人喜歡吃的「泡椒鳳爪」,是走私凍品的「重災區」。業內人士表示,某些「色香味俱全」的雞爪甚至有幾十歲「高齡」,不少是來自異國他鄉,不法分子用過氧化氫等漂白劑浸泡,讓雞爪顯得胖乎乎、白嫩嫩的,「賣相」特別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6370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