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父母者面對一個新生命,總是十分恐慌,無法安心地照顧;在此先來觀察、認識嬰兒的特徵吧!

體重、體溫、脈搏與呼吸的變化
出生2~3天左右的新生兒體重,會比剛出生時的體重減少5%。
不過到了7~10天,體重又回到原來的指數,此後若能順利地增加,就不需擔心。
新生兒的體溫會因個人而有差異,大約在37度左右。
但是,新生兒的體溫的調節機能尚未十分發達,容易受環境溫度的影響;一般而言,寒冬體溫較低,夏天較高。
其呼吸次數1分鐘約40~50次,為成人的2~3倍左右。
此外,可輕按嬰兒的手腕測量脈搏,1分鐘約為130~140次;但在哭泣或興奮狀態下,次數會變多。

自然的生理特徵
胎便 -- 是指出生後第2天所排出的黑色糞便。開始喝母奶或牛奶後,會成為黃色糞便。
臍帶 -- 出生後1周左右脫落。脫落後1周左右,用酒精消毒過的紗布覆在上面,洗澡時要注意。
新生兒黃疸 -- 出生2~3天,臉、胸、腹部皮膚變成黃色的現象;一般約1周,長則2周會自動消失。
脫癤 -- 出生後第4~5天,會出現皮膚如鱗狀剝落的現象;可視同胎內的污垢脫落一般。
產瘤與頭血瘤 -- 嬰兒通過產道時,形成的柔軟瘤色稱為產瘤,1~2天即可消失。頭血瘤乃頭蓋骨與骨膜間的血液囤積而成,所以自出生後第2~3天可看得見,3個月左右即可消失。

剛出生時的感覺
新生兒出生時會有以下的感覺:
視覺 -- 剛出生時有微弱的視力,能感光;在一個月時可察覺紅色的東西,第2個月時可用眼睛追隨移動的物體。
聽覺 -- 據說嬰兒在母體內就有聽覺。
最近的多項研究,更證明以與母親心跳同一規律的聲音或刺激,可使嬰兒停止哭泣。母親溫柔的聲音可令他心情愉快,所以從一出生,記得常和寶寶說話。
味覺 -- 十分發達,尤其喜歡甜味,討厭苦味。所以一喝藥會哭鬧或嘔吐。
嗅覺 -- 嬰兒明白母乳的味道,一出生便會自動尋找乳頭吸奶。
認識反射動作
新生兒與生俱有幾種原始的反射動作。例如,東西一碰到口部四周,就想吸允的『尋乳反射』;將東西放入口中吸允的『吸允反射』。把牛奶吸入口中吞下去的『咽下反射』;用手指壓其手掌便想抓住的『抓握反射』。這種抓握時的力量,可像嬰兒支撐自己的體重那麼強。
此外,還有使其站立,就會移動的『自動步行反射』。受某種聲音驚嚇後,身體為之一震,想以雙手抓住東西的『全面反射』。若重要的中樞神經有毛病的話,就無法表現這種反射動作。
這些反射性的動作,約在5個月後,會移轉成自己想做什麼的『自發性動作』,而逐漸消失。
吐奶無需擔心
母親總要看見寶寶把牛奶喝光才會安心,但有時寶寶會有吐奶的現象;不過,並不必擔心。
嬰兒的胃部大小,在新生兒期為25~50毫升,幼兒期為200~300毫升,因容量小,胃部入口(賁門)的緊縮力弱,故常有吐奶的現象。
所以,授奶後讓寶寶充分打嗝。有時會流出口水似的奶汁,這可能是喝得過量引起的溢奶現象。寶寶剛喝完奶想立刻睡覺時,記得把他的臉朝側面睡,以免吐出的奶汁跑進氣管。
即使是經常吐奶的寶寶,只要讓他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沒有問題。不過,要是像噴泉般吐出大量的東西,或在嘔吐物中摻雜血絲或發黑的渣渣時,必須帶著嘔吐物前去求診。
只要一過新生兒期便無妨
一般而言,出生時體重未滿二千五百公克的嬰兒稱為『體重不足兒』。雖然體重較輕,只要有適量的運動和充足的營養,也能和正常的寶寶一樣的成長。身體發育未臻成熟便出生者,稱為『早產兒』。若體重過輕需要保溫,有發紺等現象需要氧氣時,要放入保溫箱中。近年來對早產兒的照顧已有長足的進步,體重二千克以下的嬰兒之存活率,也大為提升,但出院後要注意感染。
出生時,體重在四千以上的嬰兒稱為『巨大兒』;超過預產期2周以上的嬰兒,稱為『晚產兒』。
嬰兒長期生活在母體內,出生時有時會有身高夠,但體重稍顯不足的情形。只要在新生兒期給予充分營養,體重能順利增加就不必擔心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5551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