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雞征服了全世界。

你很難找到一個地方的一日三餐里沒有雞肉。經合組織預計,只需5年,雞將會取代豬,成為全世界人民吃得最多的肉類。
不過,在半個世紀之前還遠非如此。雞的地位是怎樣實現逆襲,成功占領全人類餐桌?
今天,壹讀君(yiduiread)就來說說你不知道的雞的秘史。請勿想歪。
堅持認為雞跟蘑菇不搭的值班壹讀君| 張小羈
我們吃的雞,都是印度發源的嗎?
我們日常吃的雞肉,關於它的起源,達爾文認為現代家雞起源於4000多年前印度大峽谷中的紅原雞(一種野雞),然後向東、向西擴散至全球。

△紅原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和廣東,請上述地區的同學嘴下留情
儘管達爾文此番見解源於史書記載和個人見聞,但由於他個人的影響力加上後世提出的新觀點缺乏過硬的科學依據,導致這一觀點普遍受人認可。
不過,至少關於中國家雞的起源,一些中國科學家有不同的觀點。實際上,科學家們在黃河流域的諸多早於4000年前的遺址中發現了雞骨,包括距今約8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以及距今約1.1萬年的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它們經過檢測,被證實跟今天我們常吃的雞有很大遺傳關係。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沒解決,1萬年前的這批雞跟現代雞有關,但這些「上古神雞」是不是被馴化的家雞?由於南莊頭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個階段的人類是否已經具備馴化家養動物的生產力水平值得懷疑,所以有學者推斷,這些雞是被抓來飼養的野雞,還沒有進入人工培育階段。
相比之下,距今約8000年的磁山遺址中出土的雞骨被認為很有可能出自已經被馴化了的家雞,是目前為止人類最早的家雞遺骸。主要原因是考古發現當時磁山的農業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糧食有了剩餘,從而為飼養家禽提供了一定物質條件。
除了雞骨,磁山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和農業加工器具、植物種子及家豬和家狗等遺骸,反映出那時人類對農業動植物的馴化和開發利用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

△磁山遺址中的陶罐、加工糧食的石碾、石盤等
從這些出土的雞骨來看,除一塊為雌雞骨外其餘均為雄雞骨,可以推測此時期的人們因為某種宗教儀式的需耍,而選擇雄雞,或者由於留下產卵母雞而把多餘的公雞殺掉,人們很有可能已經開始選擇性地養雞。
至於這批有可能是迄今為止中國甚至全世界最早的家雞,其野生祖先有沒有必要是像達爾文說的那樣由印度遠道而來,科學家也對此提出挑戰。
隨著分子科技的進步,國外已經有多位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家雞的野生祖先並非只是紅原雞,也可能擁有其他原雞,包括灰色原雞和黑尾原雞在內的血統,而現代家雞也很可能是起源於多個母系,並非只在印度。
而中國學者根據考古學和文字記錄研究,認為中國家雞馴化自中國南方本地野雞品種,與印度及泰國等地區家雞擁有不同的母系起源。
跟「絲綢之路」同樣意義重大的「雞之路」
在世界範圍內,學界普遍認為家雞經由兩條路傳播至歐洲,一條是在鐵器時代從中國經俄羅斯傳到歐洲,另一條則是途徑波斯和希臘傳到歐洲內陸。與此同時也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家雞進入從波斯後分別經由地中海和黑海兩條途徑傳入歐洲。
總之,這些偉大的文明傳播路線可以稱之為「雞之路」。作為吃貨,壹讀君(yiduiread)認為其重要性不下於絲綢之路。
而地中海區域的家雞被認為是歐洲地區家雞的最原始祖先類型,希臘地區的歷史記錄顯示公元前700年左右家雞進入希臘地區,羅馬人不僅率先將家雞作為娛樂觀賞或宗教動物,他們還開始將家雞作為食用動物,並在長期選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穩定的玫瑰冠家雞品種。
最初被馴養而成的古老雞種,並非完全只是為了食其肉和蛋,玩賞更是養雞的目的之一。至少在西方,人類養雞的重要用途是為了鬥雞和祭祀。古希臘的一些城邦甚至專門為鬥雞建造一個競技場,用以教授年輕的士兵如何英勇作戰。

△19世紀法國畫家讓·里奧·傑洛姆所繪的希臘青年和鬥雞
而在中國,根據文字記載,除了鬥雞、祭祀和報曉,人們很早就以雞為食材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家雞養殖已經比較發達,尤其是長江下游的吳、越地區,還出現大型養雞場,比如越王勾踐為伐吳而開辦的養雞場,是史料中首次記載中國最早的大型養雞場。這時養雞的目的已明顯變成為人類提供肉食和蛋品,所謂「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雞的地位還是挺高的。
而在西方,至少在公元前400年,雞肉就成為一種重要的肉食。上個月,以色列的研究者在一個考古遺址挖出超過一千根雞骨頭,這些骨頭上含有被屠宰時的刀印,與此同時,在這些雞骨頭中,來自母雞的數量是來自公雞的兩倍,很明顯不是用來鬥雞,那只有可能是作為家禽食用。

△出土的這批雞骨保存非常完好
又過了一個世紀,羅馬人把吃雞的習慣擴散到整個帝國,從這時起,我們看到雞開始遍布整個歐洲,數量也開始不斷增大,直到變得和今天的手機一樣普遍。
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雞的命運
儘管吃雞的歷史很悠久,但雞成為風靡全球餐桌的主要肉類食品還是過去幾十年間的事,大規模地集約化養雞也是從20世紀才開始。

△1943年10月30日,毛澤東視察完南泥灣359旅,在八路軍炮兵團吃了頓午餐。剩下半隻燒雞,負責保衛的炮兵團教導營營長念及燒雞是稀罕物,便塞進了毛澤東的衣服右邊的口袋。所以照片中毛澤東衣服口袋鼓鼓囊囊。(江青攝)
目前世界上肉禽養殖集約化最完善的美國,在19世紀末的時候人們並不十分把雞當成一種正兒八經的肉看待,牛肉才是真正的「肉」,人們養雞主要是為了得到它的蛋,有時候雞肉也會作為星期天或者節日晚餐里的一道菜擺上餐桌,但只是偶爾補充一下肉類的豐富程度而已。
△舊式農場裡養雞的人
直到20世紀初,對蛋的需求加大,導致雞中剩男太多。人們開始把大量沒用的公雞作為食材出售,並培養出善於產蛋的蛋雞,和擅長長肉的肉雞,專業化養殖的雛形顯現。
與此同時,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人們對吃雞的看法。戰爭中,美國肩負著給深陷惡戰的歐洲盟友提供軍糧的重任,由於大量的食物需要運往戰場,美國對分給國內的食品配額進行限制,物價也因此提高,政府便想出來一個辦法讓國民們儘可能地自給自足:養雞。
農業部製作了一條標語:和平時期養雞是一項賺錢的消遣,戰爭時期養雞是一份愛國的責任。同時還發放了很多海報,宣傳養雞的好處:雞很便宜,還很好養,又不占地方,你後院那塊小角落就別讓它浪費在那兒了,家裡只要有個稍微能管點事的小朋友就能照顧好這群雞,所以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雞一個機會吧!

△1918年4月7日,《舊金山記事報》

△一戰期間,美國農業部的養雞宣傳海報
而在二戰中的英國也有類似的經歷,在食物極度短缺的情況下,英國家庭通過飼養雞和兔子等動物度日。
戰爭結束後,美國人吃的雞比戰前要多上三倍。
1940年代,雞開始以一種全新的形象在市場上出現:

已被宰殺完畢並且清理乾淨,毛也全部拔掉,以這種方式被賣的雞在當時有一個洋氣的名字,叫「New York Dressed」. 1949年,美國農業部還對這樣掛起來的賣的雞出台了一個等級評分標準,幫助消費者辨別雞的質量好壞。
如何通過吃雞拯救地球?
不過,戰後有一段時間,人們對雞肉的熱情減退,因為雞經常是以整隻的方式售賣,除了烤和炸也沒什麼更好的烹飪方法,這樣使得吃雞成了一個費時又麻煩的過程,對於戰後需要投入到工作中的女性來說,雞肉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種情況被一個叫羅伯特·貝克的食品科學教授改變。來自康奈爾大學的貝克在1963年和學生一起研製出了從雞肉中去骨的機器,使得雞肉可以在低成本下被製成各種形狀,可以被方便地烹飪,改變了人們吃雞肉的方式。
與此同時,雞類養殖不斷機械化和集約化,深加工的雞肉產品為養雞業贏得了市場。美國人民人均消費的雞肉數量從1965年的34磅上升至2011年的84磅。

△1950年代,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養雞場
1980年,麥當勞推出麥樂雞,讓雞塊真正成為全球流行的飲食方式。70年代末聯邦政府呼籲人們調整膳食結構,少吃高脂肪的紅肉,漢堡銷量於是下降,麥當勞轉而選擇了低脂肪高蛋白的雞塊,一炮而紅。從此快餐店裡的雞肉多了起來,有些有且只有雞肉。
隨著科技的發展,養雞場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雞肉的深加工也做得越來越完善,集約化的生產不僅令雞肉物美價廉,人們烹飪起來也越來越方便。

△雞胸切割機
而在今天,相比其他動物,雞的養殖對環境更加友好——每生產一公斤雞肉,產生的碳排放量分別是同等數量豬的一半,牛的四分之一,以及羊的七分之一,人們對牛肉、豬肉消費減緩的同時,雞肉的需求量一直在快速上升。
有研究指出,如果美國人民停止吃他們最愛的牛肉,全部改成吃雞肉,對環境做出的貢獻就相當於公路上少了2600萬輛車。看來,除了給人類帶來美味,小雞還承擔著拯救地球的使命,容壹讀君(yiduiread)吃個雞腿感恩一下。
參考資料:
向海:《利用古代DNA信息研究家雞起源馴化模式》,中國農業大學,2015年5月
李群,李新:《我國家禽飼養歷史考》,《中國家禽》2008年第30卷第23期
McKenna,Maryn : The Father of the Chicken Nugget, in Slate Magazine, 2012. 12
Charles,Dan :The Ancient City Where People Decided To Eat Chickens,in National Public Radio, 2015.7
Ferdman,Roberto A. : The coming global domination of chicken, in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7
來自:青梅煮茶
**有人用fb聊天,有人卻在fb中學習,成長。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些優質的fb專頁,願你每天都能成長。
關注Facebook專頁:分享自由
↤點擊這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