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難以忍受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圖/取自網路)
為什麼我們難以忍受指甲刮黑板的聲音?甚至不敢去想像指甲劃過黑板的情景!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為什麼會討厭這種聲音呢?科學家們很早之前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為了弄清楚這種「惡名昭彰」的聲音,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實驗發現在消除聲音的高頻部分後,依舊無法緩解刮擦聲對人體產生的不適(圖/取自網路)
1986年,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先通過移除這種噪音中不同的頻率來研究。可是,那時候科技還不發達,也沒有什麼高精尖設備,無奈科學家們只有發揮無私奉獻的科研精神——他們親自在黑板上一遍又一遍地製造這種噪音!雖然過程很痛苦,但結果很喜人。他們發現,在消除聲音的高頻部分後,依舊無法緩解刮擦聲對人體產生的不適,但當他們移除掉聲音中的中低頻後,情況則大為改觀。
2011年,德國和奧地利的音樂學者也有了驚喜的研究發現。他們找來了24位志願者,給志願者放不同波段的聲音(每種聲音都被分為了八音節並被打亂順序),然後志願者們再按照等級為聲波打分。結果發現,聲音中易於引起人反感的波段主要集中在2000赫茲至4000赫茲,這正好是人耳所能放大的最大噪音。
獼猴(圖/取自網路)
科學家們因此思考了很久:人耳對這個頻段的聲音最為敏感,莫非是因為存在著某種警覺和喚醒的機制?後來,一種有趣的解釋認為,這種刮擦聲近似於獼猴在危機來臨時發出的尖叫聲。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也用這種驚叫聲提醒同伴危險來臨,讓大家趕快逃命,因此,對這種聲音的厭惡就深深地烙在了我們的本能裡,並代代相傳。
杏仁體(圖/取自網路)
終於,2012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給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研究人員招募了13名志願者,給他們播放了74段聲音的音訊,讓他們評價聲音是「好聽」還是「難聽」,同時讓志願者接受磁共振成像掃描,以對比他們聽到不同聲音時的腦部活動。結果發現,聲音越難聽,掃描大腦時,杏仁體的部位就越亮。
原來,人類對尖銳的聲音特別厭惡,始作俑者就是杏仁體。杏仁體是大腦顳葉內側左右對稱分布的、兩個形似杏仁的神經元聚集組織,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它非常不喜歡這些音訊,一聽見這些聲音,就覺得痛苦、難以忍受,然後它就會傳達出痛苦資訊給聽覺皮層,進而讓人感到頭皮發麻,甚至全身起雞皮疙瘩,排斥這類刺耳聲音。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指甲刮黑板的聲音與尖叫聲、嬰兒啼哭聲均處在2000赫茲至5000赫茲之間。新生兒的哭聲往往讓父母無所適從,這也很可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古老生存本能,以確保新生兒不被忽略。
其實,指甲刮黑板的聲音還並不是人們最厭惡的。人類最討厭的聲音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的是刀子刮玻璃瓶聲,第二名是叉子刮玻璃瓶聲,第三名是粉筆刮黑板聲,第四名是尺刮玻璃瓶聲,第五名才是指甲刮黑板聲。
文章來源:科學小常識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45888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