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店就是這樣騙你錢的!你已經一步步掉入陷阱...簡直是暴利阿...

| 2015-04-23| 檢舉

最近有條新聞很火,某理髮店因為店員不滿意店裡的「潛規則」,集體要求辭職!什麼潛規則呢?該店員找到電視台記者訴苦:上班以來,老闆要求每個進店的客人都要辦卡、推銷,只要來人,無論如何都要充卡,不然就罰款,甚至還有體罰!這種奇葩的黑店作風,連自己員工都受不了,這得黑到什麼程度?絕大多數人都有被理髮店坑過的經歷。事實上,你所了解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No.1永遠不知道瓶子裡裝的是什麼

櫃檯上擺滿各種各樣高檔品牌的燙、染、護髮產品,瓶子上全部寫著韓文、日文、英文,其實這些東西大多數沒打算給客人用,基本都是擺設。即使你使用了理髮師推薦的「高級產品」,也可能是普通的產品倒在了高級產品的瓶子裡再給你使用。比如包裝盒是歐萊雅、威娜、施華蔻等一線品牌的,但盒子裡裝的可能是價格在10元以下的雜牌甚至沒有牌子的貨,​​而一般人也根本感覺不出來。

No.2便宜的髮型師永遠都沒空

理髮店裡通常都有「店長」、「副店長」、「總監」、「高級設計師」等不同的職稱,收費也大不相同,而他們推薦給你的肯定是某「資深」設計師。其實總監和非總監在理髮技術上可能差距並不大,只是他們的客源、剪髮時間、溝通等技巧上有不同。國家倒是有一套理髮行業的職業技能等級考核,美髮師按國家標準可劃分為國家職業資格五級(初級)、四級(中級)、三級(高級)、二級(技師)、一級(高級技師),同時配有勞動保障部門核發的《美髮師》職業資格證書,但事實上,理髮店裡都是自己的一套規矩,也不會給客人出示什麼證書。

No.3藥水暴利超過400%

業內人士透露,在美髮行業,給純國貨戴上洋品牌的帽子,這是盡人皆知的秘密,明明是從廣東某些批發市場引進的藥水和洗髮水,被包裝成不知名的國外貨,利潤一般都在400%以上。有的理髮店乾脆直接山寨和假冒市面上名牌產品,50元成本的東西甚至敢賣到500元!即便真有專業的消費者提出質疑,理髮店也會聲稱高價是服務,而不是藥水。

No.4辦卡消費的玄機

美髮店極力遊說消費者辦卡充值,表面上看折扣確實讓人心動,實際上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很難得到真正的優惠。辦卡時,故意將各種價格提高,然後跟你說打折,而且往往餘額不會退還。為什麼理髮店這麼喜歡讓人辦卡?這是來錢最快的方式,是強迫消費的一種「潛規則」;有些老闆會拿到現金流去快速擴張,比如一個老闆投資50萬開一家店,等辦完50萬的卡之後繼續開第二家……以此類推,在短時間內資本擴大,但是幾乎不付出什麼代價。更有甚者,捲了現金就跑路,轉讓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No.5高科技的護髮產品不可信

美髮師都會給你推薦一些頭髮護理的產品,有頭髮營養的、有柔順的、有補水的、有去油、甚至還有生髮的,簡直無所不能。事實上呢?無非就是護髮素和發膜這一類的產品,而且很多都是批量低價購買的產品,質量未必比自己買的那些好。去理髮店做頭髮保養不是不可以,但是利用消費者不懂行的特點,添油加醋誇大效果、使用劣質產品、收費高額費用,這就不能忍了!

No.6理髮師賺錢主要靠染燙頭髮

為什麼有些理髮師對你永遠是愛理不理的樣子?因為你不染頭髮啊,你不燙頭髮啊!理髮小哥當然不高興了。理髮這個行業中,理髮本身是最不賺錢的,即使是「總監」級別,單純一個頭髮能賺多少錢?更何況還要跟店裡分成。所以理髮師賺錢的大頭永遠是動輒幾百元上千元的染髮和染髮,以及一些昂貴的頭髮護理。在理髮店,一個客人消費多少理髮師的提成是不同的,消費越高提成也越多,甚至洗頭髮的小哥也有提成拿,所以都極力推薦你辦卡、多消費,如果你回絕了一切,他們只能希望你早點完事,不耽誤尋找下一個目標。是不是行業最大的陋習?每家理髮店的成員幾乎都會在早上或者晚上開會,所有人整齊站成一排,他們在講什麼?其實就是「推銷」的技巧,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

No.7不良理髮師故意傷人頭髮

這個陋習就更可惡了。按理來講,藥水不應當直接接觸頭皮,而是通過髮捲、錫紙等形成的空間,駐留在頭髮上。任何藥水不管是化工的植物的還是溫和的,停留在頭皮上一定時間都會讓你在今後幾天備受煎熬。所以,你就願意選那個便宜的藥水用?好,我就往你頭皮上倒,我就把你加熱時間拖長一點,怎麼樣?癢了吧,難受了吧?這就是你用便宜藥水的後果,早告訴你有純天然的你不用……那麼下次你怎麼選?你是不是乖乖挑貴的用?

No.8號稱全國連鎖其實並沒有連鎖

有些理髮店你可能第一次聽說它的名字,但店內很多資料宣稱這是全國連鎖、全國多少家店,有多少牛氣的人士都在這里工作,可是事實並非如此。一般消費者不會費力去查詢理髮店的來龍去脈,只是憑裝修和理髮店內部資料來判斷,所以理髮店也很會抓用戶的心理把成本都用在裝修上來提高消費價格,在藥水、人員、管理等方面投資反而沒這麼大了。

No.9美髮行業「沒有發票」

大部分人在理髮的時候不會索要發票,事實上即便你索要發票,一般店主也會告訴你「沒有發票」或者「不開發票」。按照法律規定,美容美髮經營者也必須開具發票,美髮店之所以「沒有發票」,一方面本身收費就非常混亂外加逃避一些稅務,另外有些小的美髮店乾脆沒有辦理稅務登記證。

No.10團購多是「幌子」

美髮團購曾經大紅大紫,原價1000多元的美髮套餐,團購價100多元就可以做了,你是不是曾經心動過?實際上,團購美髮也是有潛規則的。有些人去了美髮店之後,被告知團購中不包括營養藥水、燙染前的護理等等,如果不做這些步奏,髮型等於白做,所以很多人還得多掏錢。另外,如果消費過程中出現不滿意、糾紛、退款等問題,理髮店和團購網站往往也會互相推脫,最後不了了之。記得某微社區發起過一個話題討論:多少人被理髮店坑過?結果平時從來不活躍的成員紛紛說出了自己心酸的經歷,坑的方式花樣百出,讓人既生氣又好笑!在國內,美容美髮行業確實存在很多監管上的問題,潛規則、壞風氣成分,如果去不熟悉的理髮店,各位童鞋還是多長個心眼,小心中招。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理髮店都像文章中說的那麼可怕,有技術的美髮師、有良心的店長還是很多的,看你是否能找到!

近年來,隨著美容院數量越來越多,它們所能提供的服務項目也讓人眼花繚亂。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在為美麗付賬的同時,不少消費者還不得不為美麗背後的陷阱付出額外的代價。

香薰蠟燭,柔和燈光,舒緩的音樂,讓人身心為之放鬆的環境,在大多數女性消費者眼裡,美容院應當是這樣一個美好的去處。春夏美白,秋冬補水,精油開背,穴位減肥……

近年來,隨著美容院數量越來越多,它們所能提供的服務項目也讓人眼花繚亂。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在為美麗付賬的同時,不少消費者還不得不為美麗背後的陷阱付出額外的代價。

近日,記者暗訪廣州多家美容院,發現不少美容院在共享業界的「潛規則」坑蒙消費者,提供來路不明的產品用於護理和銷售。更危險的是,一些生活美容院在服務項目上頻打「擦邊球」做起了微整形,產品被注射或者服用至消費者體內,引起多種不良反應,甚至導致「美容不成變毀容」。

護理套餐中間環節竟額外收費

市民李小姐的美容院之行讓她大跌眼鏡,事後她在網絡發帖稱「堅決不去美容院了,太坑了」。

據李小姐介紹,她和同事午餐後逛街,在某商場電梯口遇到一位佩戴「XX美容生活館」胸卡的業務員。「她說,店舖新開張有優惠活動,原價399元的基礎護理現在僅需99元就可以體驗一次」,這樣的優惠讓李小姐和同事都有點心動,對方又非常熱情,「只是體驗而已,一周後我們就要恢復原價的」。

隨後,李小姐就和同事來到位於商場5樓的該美容院,被分別引入兩間不同的美容房。業務員帶來一位美容師,美容師介紹,優惠護理包括潔面、按摩、導入精華素補水等全套。徵得李小姐同意之後,美容師就開始護理。「一開始覺得環境還不錯,就沒想太多,反正潔面不就是洗臉嗎?」沒想到的是,潔面完成之後,美容師停了下來,「靚女,我們的護理是優惠價,但是按摩之前要給您去一下角質,方便之後精華素的吸收,去角質膏是要收費的」。美容師拿來一支所謂的去角質膏,品牌「從來都沒聽說過」,要價158元。李小姐認為,既然護理是整體付費,為什麼中間環節的產品要額外收錢,「這不是太坑了嗎?」因此,李小姐拒絕為這支去角質膏埋單,於是,她的護理過程就暫時被停了下來,「我洗了臉什麼護膚品都沒用,臉上緊繃繃地跟那個美容師僵持了10分鐘」。然後,一位自稱是店鋪經理的人被請到了房間。「這位經理真是能說啊,不給我打斷地說了10分鐘,叫我買下這支去角質膏」。最終,李小姐以午休時間結束要上班不能繼續護理為由,堅決不買產品,繃著一張臉回到了辦公室上班。

像李小姐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用低價優惠引來顧客,然後想辦法推銷產品是不正規美容院最慣常的做法之一」,在大大小小美容院工作過5年之久的小劉告訴記者,「我剛開始做美容師的時候,就學了2個星期的簡單護理手法,根本沒有任何經驗。店裡的經理說,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想辦法讓顧客消費和購買店裡的產品。當然,我能拿到提成,賣得越多,薪水就越高」。

黑招逐個數

「其實,沒什麼實力的小美容院是很難吸引忠實顧客的,無論是環境的硬體標準還是美容師的技術,以及護理產品的檔次,都不能讓人放心。所以,這類小店往往都是做一錘子買賣,能坑一個是一個,經常開不長,打一槍換個地方,店舖租期都很短的」。小劉說,也不僅是小美容院有這種行為,個別看起來檔次還可以的美容院,做的也是誘惑消費的事情,只不過「沒有強買強賣那麼明目張膽,手段更加隱蔽一點,不想砸了自己的牌子」。不正規美容院的坑錢黑招可謂環環相扣,主要有以下幾種:

黑招一:低價消費請君入甕

街頭巷尾,商場角落,常常有人向過往的女性散發一些「免費消費」宣傳單或者優惠卡,「體驗某種新的美容產品或者護理療程。大多數女性對此都會怦然心動。「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只要能把顧客引進美容院,下一步就是想辦法讓顧客掏腰包了。

「這些業務員或者美容師都是經過專門培訓的,你可不要以為他們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美容技術,最主要的就是推銷方式」,小劉說,有經驗的美容師大多口才不錯,她甚至遇到過個別美容院給美容師發「台詞」,生怕美容師臨場應變不佳,準備好說辭來應付顧客的各種推脫和拒絕,「要求我們如果說不好就得把這些背熟了」。這些美容師不但健談,而且善於察言觀色,可能漫不經心的幾句閒談,或者貌似關心地詢問你的工作家庭,就能摸清楚你的消費習慣和經濟能力,以便於判斷如何才能讓你掏錢。

對於李小姐的遭遇,小劉說,「洗完臉再翻臉都算好的了,我還聽說過,只洗半張臉,說是讓你體驗一下洗和不洗有什麼區別,然後另外半張臉就得你埋單才給洗了」。這就是最典型的「請君入甕」,這樣的美容院是標準的「易進難出」,廣州某高校校園論壇就曾有大一女生髮帖講述自己的遭遇,被騙進美容院不肯買產品就強行被扣,她跟同學因為害怕,最終每人掏了200元才順利走人。

「即使不買產品,那也得想辦法蹭點錢下來」,小劉舉了一個「毛巾費」的例子。這些美容院聲稱自己使用的是一次性毛巾保證安全衛生,要對顧客收取「毛巾費」,一次性毛巾一條收費數元,實際上成本不過幾毛錢。

黑招二:「免費」護理設下陷阱

一些美容院發放的宣傳單「以XX品牌產品空瓶可換取免費護理一次」,其實早就埋下了掏顧客腰包的伏筆。小劉說,一般女性作皮膚護理,要經過洗面奶洗臉—去角質層(死皮)—面部按摩—做面膜—導入精華素之類的營養素。在使用所謂精華素的時候,美容師就會拿出一隻小瓶子告訴你,「精華素價格比較貴,而且有嚴格的保存條件。一旦開封,就只能給一位顧客使用,我們要收取費用」。如果顧客提出護理是免費的,美容師就會說,護理服務是免費的,但是產品不能免費使用。辦卡的會員都是買了整套產品放在美容院用的,之前給你使用的洗面奶和爽膚水價格相對比較低,為了促銷做活動已經免費了。精華素價格高,實在是免費不了。顧客如果繼續堅持不買精華素,美容師是不會給你再使用哪怕最基本的保濕霜的,「那麼您可以使用自己的產品完成我們的免費護理」。更有甚者,根本就不告知顧客,直接打開精華素就往顧客臉上用,用完收不到錢不讓走。

黑招三:拆開同伴分別遊說

女性做美容常常有伴兒。小劉說,對付結伴而來的顧客,美容院自有高招。一般美容院不會把同行的顧客安排到一個房間裡,而是把顧客分開。這樣,美容師可以來回穿梭假傳信息,對顧客說「你的朋友都買了」之類的話,各個擊破。

「對於結伴而來的顧客,我們會觀察一下,哪個比較容易被說動,實在說不動很堅決的,那就只有必殺技了——店長出面」,小劉說,通常請出店長,那都是負責做推銷培訓最有經驗的推銷員。店長出面了,顧客可真得小心了。小劉說,店長會在顧客身邊一邊說某​​種護膚產品怎麼怎麼好,然後一邊把護膚產品點在顧客臉上。顧客此時如果不反對,那麼這一套用過的護膚品你就非買不可了。

黑招四:不時補貨控制顧客

「美容院確實是個大坑」,廣州天河某寫字樓白領Annie近日發微博說,「產品沒用完捨不得浪費,去了又覺得很雞肋,身不由己啊身不由己」。對於很多常去美容院的消費者而言,花了高價買的護膚品不捨得丟棄不要,「自己在家做,因為不懂手法,根本沒效果,拿回去也沒用」。小劉告訴記者,顧客到美容院做護理,美容師會逐步把洗面奶、去角質層膏、面膜、精華素推介給顧客,由於這些護膚品不是一次購買的,所以有的早早用完了,有的還剩下很多,顧客自然不會把這些東西扔掉,只能再掏腰包把護膚品補夠一整套。如此反覆,顧客就會被無形地控制起來,成為該美容院的常客。

黑招五:誘惑辦卡人去店空

「決定在美容院長期辦卡護理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小劉說,辦三個月或者半年甚至年卡通常意味著至少四位數的消費,要確保自己辦了卡能順利使用,千萬不能被美容師的熱情遊說昏了頭。一般來說,顧客願意辦卡,通常都是對美容院的護理和產品有一定的滿意度。但是,某些品牌連鎖的美容院也發生過顧客辦卡1個月就人去店空的情況,輾轉聯繫到該分店,顧客被告知美容卡可以在其他分店繼續使用。然而,「可使用的店面跟我單位和家庭住址都隔了好遠,非常不方便」。

「這種情況我聽同行說過」,小劉表示,一些店鋪明知道自己租約快要到期,仍然不告知顧客,選擇繼續給顧客辦卡,先收到錢再說。她提醒廣大消費者,「決定辦卡前一定要多了解該店的具體情況,不是說大品牌和連鎖店就肯定有保障」。

聲音

1、大品牌美容院忠實粉絲

「過了25歲,明顯感覺皮膚狀態在下降,適當的保養我認為是必要的,光靠護膚品還不夠,我比較信賴美容院」,市民方小姐是某美容院的忠實顧客,辦理了「鑽石卡」。她說,這家美容院品牌過硬,一周一次去享受一下護理,過程中感覺人很放鬆,出來也確實精神煥發,「即使無法量化地說美容院到底讓我美麗了多少,至少給我一個美麗的心理暗示吧,似乎也成為生活習慣之一。價格嘛,雖然有點貴,我還是可以負擔的」。

2、DIY一族不放心美容院產品

「我對美容師的手法不做評價,因為我不專業。但是我對美容院的產品並不放心,曾經去過一次,那些牌子我都沒聽說過。還說只走美容院的院線銷售,商場不賣是因為商場設櫃需要費用,商場還要參與利潤分成,走院線減少銷售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我看了一眼所謂進口產品產地就在廣州啊,我怎麼能放心往臉上抹」,小徐聲稱,求人不如求己,一瓶酸奶,幾片自己切好的黃瓜片,「晚上看電視的時候就能敷個簡單的面膜,皮膚照樣水水的」。她說,「這些可以吃進嘴裡的東西,放在臉上至少我安心一點」。

3、護理致過敏拒進美容院

「我是不進美容院的,以前去過,一次護理就搞得我滿臉包。第二天去找他們,還說是我皮膚在排毒,去醫院看,明明就是過敏,我再也不相信美容院了」,阿芳說,不進美容院不等於不愛護自己的皮膚,「我知道自己皮膚比較敏感,屬於容易過敏的,所以我不敢亂用護膚品,平時就用一些藥妝品牌,自己在家護理」,她認為,自己護理效果也不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3275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