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10月,
天氣一天天涼爽下來,
由熱漸冷,陰氣漸長,萬物開始由長變收。
換季時節是最易生病的,
此時的養生保健更不可放鬆,
我們該做些什麼來平穩入秋呢?
飲食養生要點
在南方,經歷了漫長的苦夏後,暑氣和濕氣還沒有完全散去,因此在初秋時節,最重要的是健脾祛濕、清熱潤燥。
飲食上要注意減辛增酸,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扁豆、茯苓、山藥、豇豆、紅小豆等去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還有銀耳、蜂蜜、藕、甘蔗、梨等滋陰潤燥的食物。
喝一粥
此時可以常喝赤小豆百合粥,不僅能祛濕清熱,還能養陰潤肺,有助於我們順利入秋。
赤小豆百合粥
材料:大米、赤小豆、百合、茯苓。
做法:以上食材按照10:1:1:1的比例,熬成雜糧粥即可。
功效:赤小豆清熱利濕消腫,茯苓健脾滲濕,百合滋陰潤肺。
飲二湯
山藥排骨湯
材料:山藥500克、排骨200克、鹽少量。
做法:排骨氽燙,去浮沫洗凈;山藥切塊;排骨大火煮開,燉1小時;下入山藥,燉煮20分鐘,調味即可。
功效:山藥是平補脾胃的佳品,被稱為「神仙之食」,有助於健脾養胃、滋腎益精。
鮮人參雞湯
材料:新鮮雞一隻(切塊分次使用),新鮮人參兩支(約10克/支),鹽適量,枸杞1~3克、姜1~3克、蔥1~3克
做法:
1、先將整雞(約2斤重)破腹洗凈,新鮮人參洗凈(去蘆頭),從參中間向蘆頭方向切十字刀口、枸杞洗好備用;
2、用鍋把水燒開,將整雞焯水洗乾淨;
3、將新鮮人參和枸杞放入整雞中,再把雞放入燉鍋中加入枸杞3克、姜3克、蔥3克、水適量(淹沒過雞肉二指節的水量),武火燉40分鐘,文火燉10分鐘,依據個人口味加鹽調味,喝湯吃肉。
功效: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補氣生血
吃三果
1葡萄
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腎經,有補氣血、益肝腎、生津液、強筋骨的作用。還有助於消化,可以健脾開胃。
2石榴
石榴性溫、味甘、酸,有生津止渴、滋胃陰、收斂固澀的作用,還可以護血管、抗衰老。秋天腸胃容易受到細菌侵犯,誘發腹瀉、痢疾,常吃石榴可以保護腸胃。
3梨子
梨子涼性多汁,是適合緩解秋燥的好食材,中秋前的燥邪屬於溫燥,容易引起燥咳,梨甘涼濡潤,可以潤肺生津、止咳平喘。
起居養生要點
1早睡早起,增加睡眠
經過晝長夜短的盛夏,很多人會睡眠不足,容易出現「秋乏」。建議每天比夏季增加一小時的睡眠。
2使用空調要注意
現在天氣晝夜溫差變大,儘量不要在夜晚睡覺時開空調,以免寒氣入侵,引起感冒、腹瀉、頸肩腰腿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3「春捂秋凍」要有度
雖說「春捂秋凍」,但是像肚臍、後背、腳、頭等部位還是要注意保暖。脾胃虛寒、怕冷的人尤其要注意肚臍的保暖,可以用熱敷、肚臍貼等方式來驅寒助陽。
防好三種病
1 心腦血管病
反覆無常的天氣很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病患者出現腦供血不足的情況,加上乾燥的天氣使人體丟掉大量水分,血液粘稠度上升,血流不暢,可能會誘發心梗、腦梗等疾病。
2感冒
忽冷忽熱的天氣容易刺激呼吸道粘膜,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加上空調的不正確使用,很容易使我們患上感冒、氣管炎等疾病。
3 胃腸道疾病
晚上睡覺不注意蓋被子很容易使腹部著涼,或者誘髮結腸過敏,從而導致腹瀉。變涼爽的天氣也使我們食慾增加,導致腸胃負擔加重,引起腸胃不適。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214927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