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腳氣就成為了不少看似外表華麗、乾淨衛生的人的「難言之隱」,特別是遇到要穿涼鞋、涼拖的時候,露出的兩排腳趾總覺得無處安放,要是在公共場合發作發癢了,那種感覺估計只有當事人心裡最清楚。
患上腳氣的人又被稱為有「香港腳」,現實生活中總有人把腳氣和腳臭以及腳氣病聯繫在一起,其實它們三個分別指的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情況。

腳氣其實是「足癬」的俗稱,而足癬的本質是一種最常見的皮膚淺表真菌感染,沒有之一。足癬的主要症狀有:足部癢、起水泡、脫屑、厚皮,嚴重時糜爛流水,甚至感染引起丹毒、蜂窩組織炎或濕疹化,並且具有傳染性。夏天由於氣溫高、出汗多,再加上空氣流通性差、局部潮濕溫暖,是絲狀真菌生長的有利環境,如果再不注意足部清潔衛生和鞋襪的情況,就很容易引起大量真菌滋生繁殖,所以夏天足癬更常見。
腳氣病雖然只比腳氣多了一個病字,但是它跟腳氣沒有任何聯繫。腳氣病是因食物中維生素B1攝入不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影響消化、神經和循環系統,有時也有一些足部症狀。腳氣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在唐代中原戰亂時期,民眾逃往南方地區居住後,大家都從吃麵改為吃大米,尤其是達官貴人吃的都是精大米,很少吃粗糧,就特別容易患上腳氣病,原因正是精大米中缺乏粗糧裡所富含的維生素B1。當缺乏維生素B1的病人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特異性雙足對稱性麻痺、小腿腓腸肌疼痛和雙下肢水腫等症狀,由於這些症狀多出現在腳上,腳氣病這個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腳臭又稱足部異味,多由手足多汗症引起。它與腳氣的區別是,腳氣是真菌感染,而腳臭是腳上皮膚表面的細菌將汗液分解而來的。青春期的生理性手足多汗症,以及先天交感神經失調的手足多汗症,都會增加足部汗液的分泌量,從而加劇足部異味。這種情況一般也稱不上疾病,只要勤清潔,洗去腳上皮膚表面過多的雜菌,不讓它們分解出異味來即可,如果汗腺分泌實在太過旺盛,也可以使用一些止汗露。
得了腳氣怎麼辦?
腳氣之所以如此常見,是因為它會傳染。最常見的真菌感染多數是由紅色毛癬菌引起,而這種真菌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很低,可以說是隨遇而安,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地,可以附著在各種生活用品上,最常見的就是鞋襪,它還可以通過公共浴具、拖鞋等途徑傳播,特別是在拖鞋混穿的家庭裡,很容易出現「一人得病,全家腳癢」的情況。除此之外,紅色毛癬菌還會粘附在木材、紡織品,甚至光溜溜的陶瓷浴缸表面,生存能力十分頑強。

因此,一旦發現自己染上腳氣,首選皮膚科掛號就醫,而在腳氣治療中,還有三件很多人容易忽視的事情:
堅持用藥:根據調查,腳氣患者中,每次外用藥物最長只能堅持14天,最短僅有3天,這真是腳氣頻繁複發的最主要原因,而目前各種抗真菌藥物的說明書上,明明寫的是持續使用4到6週,每天2次,才能殺滅真菌治癒腳氣。
選準用藥:目前市面上的抗真菌藥主要以抑菌藥和殺菌藥為主,對於難以老老實實堅持使用4到6週的患者來說,建議選擇殺菌作用強、療程短的殺菌藥,一般1到2週就能殺死真菌治腳氣,並且近90%的患者4個月不復發。

預防保護:養成每天洗腳的好習慣,每天用開水燙襪子來殺死真菌,不要與家人共用拖鞋或毛巾等,穿乾淨、乾爽、通氣性強的鞋,不要穿質量差開膠斷底的鞋,也不要穿著潮濕鞋和拖鞋外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20669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