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食、積食、又是積食
便秘、發燒、咳嗽、扁桃體發炎、肺炎
都是積食惹的禍!

很多人對積食都有一個誤區,覺得孩子似乎吃的也不算很多呀,怎麼就積食了呢?
引起積食的原因,可有好幾種呢!
生病時或病剛好的時候大補
不恰當的餵養方式,比如追著跑著餵飯
水果、冷飲吃太多,消耗了大量的陽氣
孩子食物過多過雜,油膩難消化的東西吃太多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脾就是孩子體質、抵抗力的根本所在!
可是,這麼重要的脾胃卻是天生不足的,也就是說孩子的脾功能是相對比較弱的。
相比生長發育的需求,孩子脾的能力卻不夠用,直接導致的就是經常性積食,積食反過來又會損傷脾胃,傷害體質。
所以,積食是「百病的源頭」,調理孩子的脾胃和體質,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消積導滯。
積食一般會分為兩個階段,一個在初期,積滯在胃;一個形成的比較久,積滯在脾。


我們說到積食有兩個階段,那麼這兩個階段的表現是什麼?又該如何針對調理呢?
第一階段,初積在胃腸、以「消」為主
當孩子只是處於積在胃部的積食階段時,需要以消積為主。正氣足的孩子會出現不願吃東西或者想吐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孩子會不覺得餓。
這時候可以用些食療方幫助孩子消化掉食物,也就不得不提到「焦三仙」了。

焦神曲則利於消化米麵食物;焦麥芽有很好的消化澱粉類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於治療肉類或油膩過多所致的食滯。這三味藥均有良好的消積化滯功能,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三藥合用,能明顯增強消化功能。

第二階段,久積在脾,需要「消+補」
脾虛導致的積食會比單純的積食更加麻煩,因為孩子是由於第一階段中沒有註意,導致的越積越傷。這是一個過程,而且有的孩子可能已經持續了幾年了。
所以除了第一階段中的「消積食」,我們更重要是為脾胃補足能量,會用到更多「補陽氣」「補脾胃」的方法。

焦三仙和小兒推拿兩相結合,可以有效調理脾陽、溫陽益氣,孩子脾胃強健了,自然就不會出現反覆感冒、出虛汗、消化不良等等問題了。
如今,小兒脾虛的問題非常普遍,經常跳過第一階段直接到了比較嚴重的脾胃虛弱。
咱們做家長的需要掌握正確的處理方法,該消積食的時候以消為主,該補脾胃養陽氣的時候,以補為主。畢竟給孩子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