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半小時是黃金養生期!做好這些事,就能健胃護腸,預防胃病
飯後半小時是養生的"黃金時間",調養得好不僅有助於食物消化,還對身體很多器官都有好處。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飯後宜做哪些事、不宜做哪些事,讓你的養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飯後別急著做這7件事
1、不要急著散步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飯後如果馬上散步,會因突然增加運動量而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
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引起心功能減退、血管硬化以及血壓反射調節功能障礙等症。一般建議飯後休息30分鐘以後再出門散步或進行其他運動。

2、不要急著松褲帶
吃飽了之後很多人都會把褲腰帶放鬆,殊不知這樣做會減弱褲腰帶對消化道的支持作用,使得腹腔內積下降,消化器官活動度和韌帶負荷增加,易引起胃下垂。

3、不要急著飲茶
茶水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質,它可以與食物中的鐵、鋅等結合成難溶物,從而導致這些營養難以被人體吸收。通常情況下建議飯後半小時再喝茶。

4、不要急著刷牙
飯後,牙齒上不可避免地殘留有很多酸性物質,它們會讓牙齒琺瑯質軟化。若此時馬上刷牙,牙釉質很容易被牙刷毛磨損,從而使牙齒變得脆弱。如果想保持口腔衛生,不妨先用清水漱口,待15分鐘後口腔內酸鹼度較為平衡時再刷牙。

5、不要急著洗澡
飯後立即洗澡,體表血流量會增加,而胃腸道的血流量則會相對減少,這樣腸胃的消化功能就會減弱,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等症。所以吃完飯後先休息1~2小時再洗澡為好。

6、不要急著抽菸
飯後胃腸蠕動加快,消化道內血液循環量增加,此時吸菸,煙中的有害成分更易被人體吸收,其危害相較平時更嚴重10倍。

7、不要急著吃水果
食物進入胃中需要1~2小時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並排出到小腸。若餐後馬上吃水果,不僅加重腸胃負擔,還可能導致食物阻滯在胃中,長期如此會造成消化功能紊亂。一般建議飯前適量吃點水果,既有利於營養素的吸收,又有助於減肥。

二、調理胃病5個實用小竅門
1、飯後半小時喝一杯水
飯後喝一杯200ml以內的溫白開水,有助於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幫助脂肪代謝。

2、慢性胃病積極樂觀調理
胃病患者中是9成人是慢性胃病,用中醫法調理比較適合,這個中醫藥配方,大家可以參考:
配方:山藥、山楂、麥芽、佛手、白扁豆、雞內金、紫蘇、黃精、砂仁、肉荳蔻、紫蘇等數十種名貴中藥材。
做法:經過"三煎三榨"之後再文火慢熬,最後以蜂蜜收膏製作而成。
用法:每天2次,15ml膏方+100ml溫開水,攪拌後服用。
作用:可以健脾養胃,平衡胃酸,提升胃動力,達到頤養胃氣的效果,各類胃病均可使用,口感舒適,大多數人均可接受。
以上配方來自谷元禾中膏。
建議少食多餐,細嚼慢嚥,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慢性胃病,反覆難愈,還可以考慮使用中藥,或茶飲,幫助調理和預防胃病發作。
3、消化不良,喝大麥茶或橘皮水
大麥中含有的尿囊素和橘皮中含有的揮髮油,都有助於增加胃液分泌,促進腸道蠕動,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很有好處。

4、吃得太油膩,喝杯芹菜汁
芹菜汁的糖分低、纖維素含量高,在吃得太油時喝上一杯,可以讓部分脂肪隨纖維素一起排出體外,減少體內脂肪堆積,對心血管健康有益。

5、吃火鍋後喝點酸奶
吃火鍋時常常容易將較燙的食物直接入口,且蘸料口味較重,對腸胃刺激性大。所以建議大家吃完火鍋後喝點酸奶,有助於保護腸胃道黏膜。
而且酸奶中含有的益生菌,還可抑制腐敗菌生長,維持腸道菌群平衡。

三、飯後半小時,應該做這些
1、早餐後半小時——敲打小腿外側
小腿外側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足三里。中醫裡有句話叫"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說腸胃消化方面的問題,用足三里穴治療就能解決。
飯後拍打小腿外側可以順便刺激到足三里穴,起到生髮胃氣、造化脾濕的功效,對腸胃消化非常有益。足三里穴位置:膝蓋外側凹陷處(外膝眼)往下三寸(約四橫指)的地方。

2、午餐後半小時——喝杯酸奶
酸奶中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它們能增加人體腸道中有益菌的形成,促進腸道蠕動。酸奶的酸味還能刺激胃液分泌,從而提高腸胃的消化能力,為腸胃添動力。
另外,酸奶作為奶製品,還有不錯的補鈣效果,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飯後半小時左右喝杯酸奶,還能預防骨質疏鬆。

3、晚餐後半小時——按摩小腹
我國古代醫學就有明確記載,飯後適當按摩腹部可以令津液流通;現代醫學也表明,用掌心圍繞肚臍順時針、逆時針交替按摩,有利於促進腸胃道蠕動,加快食物消化速度,同時可以刺激大腦,調節神經系統功能,有很好的健身防病功效。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