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憲燁
布枝是解決樁景中枝的立體空間分布問題,枝的爭讓是解決樁景中構圖、取勢的關健。
樁景中枝線表現的整體形態,節奏、韻律同書法中整篇字中的章法布局是完全相同的,字的侵行、爭讓是指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字的大小、筆劃的長短)相互的空間侵讓;枝線的爭讓是指枝與枝之間、枝的主脈、側脈所占的空間位置的相互侵讓。
侵為爭,縮為讓。此「擔夫爭道」之謂也。
枝的互補、爭讓關係。左側枝與右側枝;左前枝與右後枝;右前枝與左後枝;前枝與後枝都屬互補關係枝。如果左側枝長展(爭),右側枝必須短縮(讓),其他各互補枝亦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造勢的最佳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前枝、後枝是補充前後空間的枝,要考慮其的頂心與不頂心及枝線的重疊效果,並按照前方位枝一般要短,後方位枝一般要長才合乎透視和人的視覺審美規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圖1-6-1 這是上海錢茂生先生的書法作品。
作者利用字與字之間的侵行爭讓使整幅字的章法布局出現變化。1、萬字遠離中軸右讓,一字向萬字靠近左侵;2、聲字筆劃左侵,水字遠離中軸右讓;3、風字筆劃右侵,聲字的長豎左讓。正由於字和字的筆劃間的爭與讓,通篇字的行氣之間就出現了鬆緊變化、疏密變化,再加上結字的大小變化

圖1-6-2 這是黃山松的樹照。
布枝整體來看左爭右讓,成一邊倒的狀態。故勢奇險,態殊異。幹左第一托為左前枝,第二托為左側枝,第三托為左後枝,三托枝在上下的空間位置上互相緊靠,但由於出枝的方位不同,各自所占的空間也不相同,互不遮蔭均生長良好。枝的左多右少,左密右疏,矛盾的強化就出現了勢。這正是盆景造型中造勢的具體體現。

圖1-6-3 這是從「盆景藝術線上」網下載的自然界松的照片。
該樹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三幹偏向右邊;主幹枝與幹呈90度,成右枝相;副幹枝與幹也呈90度,成後枝相,兩幹枝基本處於同一平面上,在右後枝的空間位置上枝與枝之間互相交疊、纏繞,沒有爭讓之分,故閉塞一團,枝線不清。

圖1-6-4這是一紅果作品中的頂枝局部照。
A與B處於同一平面上而且互相對稱成「擔杆枝」狀,無主次、無爭讓;C與D也幾乎同在一平面上,枝向左右對展,同樣無主次、爭讓之分。樹結尖頂,ABCD四枝同集結一起則給人過於厚重繁密的感覺。

圖1-6-5這是刪繁就簡後的樹相。
從枝的位置、枝的互補關係、枝的長短、空間結構進行了主次、爭讓處理。各枝所占的空間出現了疏密對比、爭讓對比。整體枝形變得清爽秀氣、瀟灑俊逸。

圖1-6-6這是葉銘煊先生的大懸崖形山桔作品《龍飛鳳舞》。
ABC三枝托集中在主幹的頭、中段左向生髮佔據左面空間成左爭勢;相對的幹右沒留一枝托所占空間為零成右讓態。D右前枝呈右爭勢,相對應的E無枝呈左讓態。左爭右讓或右爭左讓使空間出現對比變化,勢與態也就在其中。

圖1-6-7這是楊凱勝先生製作的孤峰禿頂狀大懸崖形作品。
作品所有枝都集中在幹身的左邊,右邊一枝也沒有,造型左重右輕,給人視覺不均衡之感,但勢態奇異、樹相險峻。作者在配盆和幾架上下功夫,厚重的冬瓜釉圓盆 、鼓腹形的幾架與幹身連結一起,很好地填補了幹右無枝的缺點同時也使觀賞者在視覺和心理上得到均衡。

圖1-6-8這是陸志偉大師的九裏香作品《雲》。
這是一中正形的直幹樁,但作者在造型上有出新的地方:整體布枝右多左少呈右重左輕右爭左讓勢;同樣,幹的上部枝多下部無枝呈上重下輕態;故勢在穩中出險,在平中出奇。配用墨綠色切角四方中深盆,在色感、量感上能使作品整體協調統一、視覺均衡。

圖1-6-9這是陸志偉大師風吹式造型的福建茶作品《鬥罷罡風》。
該樁一般:樁身大彎、左第一托要枝呈內角枝狀,右第二枝有脊枝之嫌。但作者將樁作風吹式造型,很好地化解了上面所講的缺點。頂枝左展與左重點枝勢態相同突出風的效果,緊扣主題。在整體枝的量感上左重右輕呈左爭右讓的奇險勢,故動感更強態勢更猛。更有利主題的表現。
鳴謝:感謝曾憲燁老師授權發布!
嶺南盆景公眾號編輯, ID: lnpjsj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