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的表現最常見是含胸,這就是「骨老」的表現。
無論走路或站立都習慣低著頭,彎腰屈背,如俗話所說,腰板子直不起來,這樣一來,腰肌不得正常用力容易形成駝背,還會形成惡性循環,由於人體脊椎常處於屈背的狀態,導致腹肌鬆弛,胸廓不得擴展,影響心肺功能。

若是青春少女未老先衰地屈背,還可以引起乳房發育障礙。若是走路重心習慣向單方向傾斜,則容易誘發脊柱側彎。因此,「骨老」是人老的一個重要信號。
除了「骨老則人老」外,還有一句話是「人老腳先老」。許多人從中年開始就變得腿腳不靈便,這跟體內缺鈣密切相關。不過單純靠補鈣來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並不全面,一般來說,在膳食平衡的基礎上,多運動才是最好的選擇。
傳統醫學講究整體調理,陰陽平衡,在養生方面有著獨特優勢。骨老則人老,要使人不老,先保骨未老!
1.不坐電梯走樓梯
日常「練骨」的秘訣簡單得很:平常去10層以下的地方,只要有樓梯就要堅持不坐電梯,這是對腿骨一種很好的鍛煉。
至於臂骨,最好用拉「擴胸器」來鍛煉,每天拉10多分鐘,長久堅持,能使雙臂膀健壯有力。
此外,只要有時間,就要參加活動,比如跳交誼舞、桌球、高爾夫球等。

藥補不如運動,一個人應該從年輕時就有意識地選擇幾種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這樣有利於堅持。當然,這些運動最好是有利於鍛煉四肢骨骼,如打球、跑步等。
2.從40歲開始就應該「補骨」
「骨老」的表現多為含胸、下肢軟弱無力、運動障礙、牙齒缺損。現代醫學認為:骨質疏鬆、缺鈣原因,除了以上的表現,還有一旦跌倒,特別容易骨折,老年人常見是盆骨骨折、腰椎骨折,且骨折後癒合時間特別長。
從中醫角度而言,可多用杜仲、枸杞子、肉蓯蓉、巴戟等藥材煲湯;
從西醫角度而言,可多吃補鈣的食物,但是一定要注意多曬太陽,否則所補的鈣很容易轉變成脂肪,從而長成「大肚腩」。
3.補骨關鍵在補腎
中醫認為,「腎主骨,開竅於耳,其華在發」,也就是說腎對骨的生長、發育有密切的關係。
腎氣足,則骨骼和牙齒堅固,腎氣虛,則牙齒容易脫落,脛骨軟無力,因此含胸、下肢軟弱無力等「骨老」的表現都與腎有關。

採用補腎的方法,能延緩骨老化,且能促進肢體活動功能的恢復。對骨折等疾病,中醫的方法是從補腎入手,能促進骨折的癒合。
由於「腎主骨」,骨中有髓,所以腎又有促進骨髓生長的作用,與造血功能有關。中醫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採用溫腎的原則,如使用補骨脂、骨碎補、熟地黃、巴戟天、肉蓯蓉等。
4.防老要先「練骨」
下面是幾個「練骨」的簡易運動:
前後擺腿:右手扶欄杆或椅背,前後擺動左腿,幅度自己調節,關節韌帶好的可以幅度大些,再換右腿。腿可繃直也可彎屈,直腿有利於韌帶拉伸,屈腿有助於放鬆筋骨弓步壓腿。
椅上壓腿:找一個斜坡、台階或椅子,把一條腿放到椅子上,然後彎曲;另一條腿自然放在地面,伸直。上身既可以挺直向椅子方向上下壓動,也可以側向椅子上下壓動。
這個動作既能增強腿部力量,又能拉伸腿部韌帶。還可以將腿放到地面上,站成弓步進行練習。

半蹲:兩腳跟併攏,分開呈120度,上身挺直,目視前方,類似芭蕾舞演員的動作,微微下蹲,再站立起來,蹲的時候,上身挺直並始終保持這一姿勢,均勻呼吸。鍛煉一段時間後,可以加大動作幅度。
彈蹲:在半蹲動作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基本動作為半蹲,在蹲時,全身要像彈簧一樣上下顫動。這個動作不僅能鍛煉肌肉,還能舒活筋骨。
作者:張正修
文章內容來源:《醫食參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202969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