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醫理論的髒腑經絡、氣血陰陽,都是很抽象的理論,但是中醫也善於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對抽象的理論做通俗易懂的說明,比如為了說明對某個臟腑功能的重視,會將它比喻成「海」。

《靈樞.海論》:衝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腦為髓海、脾胃為水穀之海。一口氣就明確提出了四個。其實據我所知,整個中醫理論體系裡,共有七個「海」:
1、衝為血海:這裡的「衝」指的是奇經八脈裡的「衝脈」。因為衝脈循行的部位,從足內則開始,沿著下肢內側到腹部上胸,整個路線都屬於人體的「陰」,十二經脈維繫的五臟六腑,其陰血都受到衝脈的影響。古漢語裡的「衝」,就是要衝、要害的意思。《靈樞.逆順肥瘦》甚至將衝脈說成是「五臟六腑」之海;

2、膻中為氣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生活裡,「氣」是一個最常用到的詞。在中醫理論裡,「氣」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中醫認為,人體的氣有元氣和後天之氣之分,後天之氣進入體內後,其最精微的部分蓄積在膻中內,經過機體的自我提煉,溫化先天之氣。膻中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丹田」,在氣功和吐納導引之術裡,這個說法更是出現的多。武俠小說裡的內功高手,也無一不是從膻中氣海入手;

3、脾胃水穀之海:脾胃為水穀之海,這個說法比較好理解。因為「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腐熟水穀,輸布精微」,我們從外界攝食的任何食物,都離不開脾胃這一關。無論飲水還是吃飯,從口腔進去之後到了「胃」,也就是入「海」了,從此被消化的面目全非。假如脾胃這個「水穀之海」出現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飲食,噁心嘔吐,腹瀉拉稀,嚴重的還會完穀不化,吃什麼拉什麼;

4、腦為髓海:現代醫學認為,中醫的「心主神誌」不科學,神誌活動是神經系統的功能,他們完全忽視中醫「腦為髓海」的說法。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其實就指出這個道理。我們形像地來理解,脊髓上通於腦,腦的形狀密閉膨大,很有「海」的外形了。而腦為髓海這個說法,對於現代指導養生健康有重要意義。中醫的「填精補髓」方法,對改善腦活力、防止老年癡呆、強身健體有比較好的效果;

5、督為陽海:督脈也是奇經八脈里之一,位於身體後背正中,從陰陽的角度,督脈所處的位置是人體最「陽」之所。督又有總督,統括的意思,也就是所有的陽經都會和督脈有所交集交匯,所以有「督為陽海」一說;
6、任為陰海:這個說法是相對於督為陽海一說而來的;因為任脈位於身體最「陰」的部位,胸腹之間,維繫全部陰經,陰經氣血的細微變化,都會和任脈有緊密關係。所以「任為陰海」主要是指它和陰經的維繫上;

7、眼為神海:這個說法有點形而上。我們俗話說的「神采奕奕」,其實就是指的一種只可意味不能言傳的「神」。而表現在人體上,雙眼是最能體現「神」的地方。神氣足的人呢,眼神炯炯有神,眼光清澈明亮,這樣的人我們一看就知道他身體會很健康;而虛弱的病人,他們的眼神會灰暗無力。為什麼體內的「神」會在眼神裡表現出來,這就是「眼為神海」決定的。中醫認為,瞳通於髓,腦又是「元神之府」,眼光有神其實就是元神強壯;

以上就是中醫理論裡的七個「海」,雖然在內經裡提到的只有「四海」之說,而我們的傳統文化里也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所以其它「三海」一般情況下只會單獨出現,但我們中醫愛好者也還是需要有所了解,以此加深對臟腑經絡的理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