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農




按照傳統觀念,每隔兩三年或四五年就要給盆景換一次土。這項繁重的工作花費了我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特別是大規模的生產和收藏單位,換盆更成了一大負擔。
起先,我也是每隔三四年就換一次土,勞累費事的同時,總想著有沒有不換土的好辦法,便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嘗試。起初擔心失敗.後來老友家中那盆古羅漢松幫我下定了決心。
那是1983年春天,我在老友家中看到一個古老的青陶盆,栽著一株長勢良好的羅漢松古小。76歲的老友告訴我,這盆栽是他祖上傳下來的,平時沒怎麼管它,土幹時澆足水,春、夏、秋三季各施一次濃度不超過2%的複合肥,從來不換土,只在解放前夕從原來一個較小的盆,原土胎換進眼前這個大一號的青陶盆中,至今已有34年沒換過土。這偶然的發現,堅定了我嘗試盆景不換土的決心。

新觀點或新理論的提出,切不可急功近利,最忌抓到一兩個偶然發現就下定論。為能經受住時間和植物的檢驗,從1984年春至1985年秋,我用自己配製的盆土先後種下大中型樹樁(均是50年以上樹齡)盆景200盆,微型(盆的大小為11.5 X 7.5 X 3.5釐米)樹樁盆景200盆,涉及榕樹、樸樹、蠟梅、榆樹、雀梅、黃楊、黃荊、石榴、蘇鐵、紫薇、虎刺、含笑、梔子花、龍船花、羅漢松、j角梅等近20種植物。到2008年,這400盆盆景除l2盆中型樹樁因長得太大,原土胎換人大一號盆缽外,其餘都沒有換過盆。有2盆中型、1盆大型和5盆微型,凶盆底堵塞沒及時採取措施而死亡,失敗率為2%,其餘長勢都很好,花果類照樣開花結果。我認為,這2%的失敗如能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恰當的措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盆土能否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不換還能良好地適應盆樹的生長?關鍵在於盆土內有沒有適當的空隙,能不能足以保證根系的正常代謝。盆土空隙的形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大小不等難以溶解的土粒,這是形成盆土空隙的原始條件;二是根系新陳代澍中自然腐朽的部分,這是輔助因素。這兩點會形成網路般的空隙通道,使水、肥、空氣等能在盆土中正常儲備與流通,保證盆樹的正常代謝。

要想使盆景不換土,盆土的配製和使用便十分重要。初選的盆土必須是黏性小、溶解度低、通透性好的基質。經過比較,我選用的是純煤渣。煤渣的pH值為中性,能廣泛適應各種植物的生長;其黏度很小,難溶解粘結成缺少通透性的糍粑狀土塊,有利於形成網路般的空隙;它還含有多種礦物質,能提供多種微量元素。基質選定之後,配製與使用方法也不能忽略。首先將煤渣搗碎成粒,篩去粉末,分成兩種規格,一種是直徑2釐米左右的,另一種是直徑1.5釐米以下的混合體,分開備用。栽種時,先用瓦片在盆底出水口架好水通道,再均勻地墊上一層直徑2釐米左右的煤渣塊,接著用1.5釐米以下的混合煤渣把盆樹種牢固,最後再鋪一層2釐米大小的煤渣塊,保護中層混合體。不要填得太滿,盆面要留出一定空間,以便於日後的肥水管理。

日常管理與傳統換土的盆景相同。要注意的是:第一,見幹澆透,不幹不澆;薄肥勤施,春夏秋季可每月一次,使用複合肥一定要配成水溶液,濃度不超過2%。第二,保持盆底m水口通暢,防止根系從中伸出造成堵塞。第三,盆樹因長大或創作需要換盆時,可以只換盆不換土。換盆時先用瓦片在新盆底出水口架好通道,再墊上一層2釐米大小的煤渣塊,然後將原盆土胎整個或去掉周邊小部分舊土,移入新盆,周圍用直徑1.5釐米及以下的煤渣填實,盆面再蓋一層2釐米大小的煤渣塊。換盆程式就完成了。
以上是筆者23年來的嘗試。結筆時,總覺得所持觀點有待更多同仁接力研究,以使之充實和發展。願拙作能成為一塊引玉的磚。

嶺南盆景公眾號編輯, ID: lnpjsj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202252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