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勢調息和引氣歸元,是健身氣功·五禽戲的起勢和收勢,在整套功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沒有好的開始和結束,就不會有好的練功效果。
起勢調息

起勢調息猶如一年之春,春主生髮,蘊藏生機,通過起勢調息的鍛煉,使呼吸綿長,意念集中,拋棄雜念,進入到寧心安神、天人合一的境界。
很多練功者不注意練功前的準備工作,往往在聽到音樂口令以後才開始站立、起勢,或直接跟隨口令做動作。這種做法不利於調節人體進入良好的松靜狀態。正確做法是在練功之前首先調整好身體姿勢,收腹斂臀,含胸拔背,心無雜念,精神內守,意注丹田,使自己進入到一種安靜祥和的心理境界和松沉舒適的身體狀況,然後才跟隨口令或者音樂翩翩而動。
--起勢調息的動作難點
主要在於兩臂上提下按、引氣注體這個動作。動作伊始,兩臂由自然下垂緩緩上提,手心漸漸翻轉向上,四指併攏,拇指分開,五指自然放鬆,掌心內涵,兩臂與肩同寬,自然前伸,肘關節微屈,抬至胸口高度時,兩掌內合,掌心向內,四指相對,徐徐向膻中穴靠攏,約離胸口10厘米時,掌心翻轉向下,沉肩墜肘,下按至腹部下丹田位置,繼而兩手還原置於體側。
--起勢中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及糾正
兩掌由上提轉內合時,手臂運行的角度太直。正確的做法是手臂邊抬邊翻轉,形成一個弧形。手臂運行的角度太直容易造成身體僵硬,氣息不暢。糾正這個動作需要從意識上加強鍛煉,注意手臂運行的路線,注意內合的時機、角度和呼吸的自然配合。
保持正確的手型。四指併攏放鬆,拇指張開,以自然舒適為要。要做到緊而不僵,鬆而不懈,勁注其里,意顯其外。
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做這個動作時,目光要平視,足若磐石,身如堅松。不要手臂一動,全身皆動。糾正的辦法是練功之前首先調整好身體姿勢和精神狀態,然後再開始做動作,並且注意身體不要隨著手臂的動作出現撅臀、挺腹、挺胸、仰頭、低頭等錯誤動作。
--起勢中的「三調」
意念運用。兩手上提時,意念集中在兩手勞宮穴,兩手猶如托起一個大氣團,無形而有質;及至胸口高度時,掌心翻轉,如兩臂懷抱氣團,兩手緩緩內合,氣團逐步縮小,氣由兩掌注入膻中穴;接著手心翻轉下按,意想氣由中丹田注入到下丹田。整個起勢調息的動作,氣息在掌心和丹田之間進行流動,形成一個圓,周而復始,流轉不息。
呼吸配合。起勢調息的呼吸與前五戲的動作一樣,遵循「提吸落呼」的規律。兩手上提、內合時吸氣,下按時呼氣。呼吸要細長勻深,配合動作,平心靜氣,切忌氣躁急促。
動作意境。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而,心遠地自偏。」習練健身氣功·五禽戲時,也要有這種「心遠地自偏」的意境。起勢動作,須置周圍事物於不在,如處太空之中,捧氣、貫氣,氣由人使,身境一體,氣神合一。
在每兩戲之間,都有一個引氣調息的動作,這個動作要求兩臂側起,與身體成45°角,手心向上,抬至胸口同高時,內合向膻中穴貫氣,動作要求基本與起勢調息相同。主要目的是為了調整呼吸、緩解疲勞,以便進行前後動作的銜接和動作意境的轉換。
引氣歸元
功法的最後還有引氣歸元的動作。兩臂側起,與身體平行,手心向上,舉至頭頂上方,掌心相對,與肩同寬,兩臂伸直,然後屈肘,手心向下,徐徐下按至腹前。整個過程目光平視,但意念兩掌,身體保持正直,並且遵循「提吸落呼」的呼吸規律。

練習者可以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對這個動作進行幅度上的調整。肩背有病痛者,兩手上舉的時候莫強求高度,要適量而行,要循序漸進地增大動作幅度,以免因動作的勉強,影響內在精神和氣息的統一。高血壓患者尤其要注意,兩手上舉的時候氣血容易上湧,可能會造成眩暈,因此兩手上舉不宜太高,要把意念向下導引,意想氣血下行,降低血壓。
在練習時,兩臂緩緩側起,意念集中在勞宮穴,如托重物,如攬日月,天地清氣,係於雙掌,形成了一個碩大的氣團,隨著兩手的上舉合攏,氣團逐步變小濃縮,最後合於兩掌之間,位於頭頂百會穴上方,隨著兩手下按,氣團注入百會,流經上丹田、中丹田,直至下丹田,這時候的意念要跟著氣團,運轉於全身。
做動作時要注意始終保持身體的正直,不要因為手臂的變化而產生身型上的改變,如後仰、挺腹等,也不要抬頭或低頭,只有身體正直,才能氣息通暢、氣流全身,達到良好的收功效果。
起勢調息和引氣歸元的動作暗含著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觀。兩手上提,上接天之清氣,兩手內合,清氣注於身,兩手下按,氣流於地,又從大地承接地之無窮淳厚之氣。如此周而復始,謂之「天地人合一」。在練習的時候,要有天地人合一的意念,把自身與自然融為一體,和光同塵,不知身之所在。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