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俞的名稱是從「病入膏育」的典故而來。此穴最早見於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都載有《灸膏肓俞法》,其中說:「 膏之下,肓之上,針藥所不能及者,此穴是也……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意指此穴能治虛損重症,故以「膏肓」為名。

膏肓穴原作為經外奇穴,取穴方法,主要拉開肩胛骨,於胛骨內緣摸取「四肋三間」,即於第2~6肋骨間的第4肋間隙,按取感應「自覺牽引胸肩中」。至《銅人圖經》始將此穴歸入足太陽膀胱經,列作經穴。《千金》之前,《送心方》引載的《華佗針灸經》:「第六椎名心俞,又雲督脈俞,又名膏肓。」似乎「膏肓俞」的用法出自華佗,只是惟數的高低有些出入。
膏肓俞的臨床應用以治虛勞證為主。當久病不愈而見虛弱、贏瘦時,最適宜取用本穴施灸,可以扶陽固衛,宣利肺氣,並調和全身氣血,從而使身體康復,所以它是治療一些慢性疾患的要穴。如《千金要方》所載,此穴可以灸治羸瘦虛損、夢遺失精、上氣欬逆、狂感、忘誤:《類經圖翼》指出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諸病,以及夢遺失精、上氣欬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百病無所不療。《資生經》將背部菱形肌勞損、久咳、虛弱都歸結為「勞」,說:「背疼乃作勞所致。技藝之人與子女刻苦者多有此患,色勞者亦患之……惟膏肓為要穴。」又說:「 久嗽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則宜灸肺俞等穴,各隨證治之,若暴嗽(急性)則不必灸也。」他還舉一實例:「有貴人久患喘,夜臥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夾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從舉例可知,本穴最適宜灸治慢性喘咳。

近代用化膿灸法或用藥物敷貼法治療哮喘,其用穴即以大椎、肺俞、膏肓俞等為主,一般對虛寒性哮喘效果較好。本來,「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靈樞·官能》),虛寒證最適宜用灸法。《千金方》稱灸膏育俞穴後「令人陽氣壯旺」,故後來列此穴為補虛弱溫肺氣的要穴。《玉龍賦》的「膏肓補虛勞」,《行針指要歌》的「若針勞,須向膏盲及百勞(大椎)」,均指此意。

據臨床研究針刺膏肓俞等穴,能使血紅蛋白增加、紅細胞數上升,糾正貧血。用化膿灸法,初時血紅蛋白多下降,化膿期則有所回升;對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有升降波動,其數值下降者療效較好;對淋巴細胞轉化率及玫瑰花環形成率偏低者均有較明顯的提高。由此可知化膿灸法對腎上腺皮質功能和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均有良好作用。此為膏肓補虛勞提供了一些實驗依據。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