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艾灸這些穴位,不但養肝,還可預防夏季常見病!

Shui Ch ...| 2019-02-16| 檢舉

中醫認為,春應於肝。春天陽氣上升,天氣溫,地氣發,天地相應,所以生育萬物。遵守春季養生方法,會很好地保護肝的功能。

肝氣得到良好的滋養,就有足夠的「奉長」之資,防止夏季「寒變」的發生。春季養肝,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春季艾灸這些穴位,不但養肝,還可預防夏季常見病!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艾灸養肝

養肝要關注這幾個穴位:肝俞穴、太衝穴、太谿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用這幾個穴位養肝護肝,艾灸的效果很不錯。

春季艾灸這些穴位,不但養肝,還可預防夏季常見病!

肝俞穴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氣在身體背部匯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養肝不可缺少的穴位。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大約相當於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刺激太衝,能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臟功能正常。

肝俞穴與太衝穴搭配,在中醫裡屬於「俞原配穴」法,能夠補肝陰,養肝柔肝。

春季艾灸這些穴位,不但養肝,還可預防夏季常見病!

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是補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靠它們運化,所以養肝必須把脾胃這個運化氣血的「機器」保養好。

太谿穴是腎的原穴,是儲存腎臟元氣的倉庫。肝屬木,腎屬水,樹木需要水的澆灌才能健康成長,所以養肝必須要滋陰。用太谿調動腎臟的功能,能夠更好地「滋水涵木」。

飲食養肝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曾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此時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補益脾胃。

如: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苡仁、豇豆、扁豆、黃豆、甘藍、菠菜、春筍、香椿葉、胡蘿蔔、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大棗、山藥等;此外,要多吃大蔥、生薑、大蒜、韭菜、洋蔥等溫性食物,能起到祛陰散寒的作用。

春季艾灸這些穴位,不但養肝,還可預防夏季常見病!

忌吃羊肉、狗肉、鵪鶉、蕎麥、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及辛辣物等。

情志養肝

肝氣喜條達,故不宜抑鬱而宜疏泄。因此,春季尤應重視精神調攝,保持心胸開闊,情緒樂觀,以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達到防病保健康之目的。

起居養肝

相較於秋日早臥早起、冬日早臥遲起的要求,春天的養生法則中,最重要之處在於要「夜臥早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201475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