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作為「百年大計」, 是需要持久而用心、習慣成自然的生活方式, 而不是能夠通過突擊作業一蹴而就的工程。
因此, 對待養生不能急功近利、毫無章法。為實現這一「百年大計」, 就需得拿出打「持久戰」的準備。

見縫插針, 細流匯江海
在工作、生活事務繁忙的當代社會, 為打好養生「持久戰」, 就務必要具備「見縫插針」的本領, 才能最終「細流匯江海」成就養生大業。

執行這一條需要注意, 要有意識地利用每天「縫隙時間」進行養生保健,
如:若久坐面對電腦, 可每工作2小時後起身進行幾分鐘的頸肩活動、伸展運動、保健操練等;
常備水果、堅果或自製的花茶果飲, 在小憩期間及時補充營養;

每天抽出時間閱讀書籍、聆聽音樂等,
均是在見縫插針時有意識地, 用積極健康的方式方法調節身心、緩解疲勞, 各類活動的時間不長、數量不多、強度不大, 並且很容易形成習慣。
久而久之, 這種不經意的保健習慣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養生效果則會日益凸顯。

藥不如食, 計劃成習慣
對於多數食物豐足、營養全面的現代人來說,只要注重日常飲食配搭,不必用保健品維繫健康。
或許很多人面臨無奈的飲食失節或應酬較多的局面, 但若遵循飲食保健的原則加以合理計劃安排, 從很大程度上能夠起到長效的保健作用。

飲食保健的重要原則之一便是「五穀雜食, 葷素搭配」。
日常補充蔬菜果汁以外, 還可以選用一些粗糧野菜, 做到有葷有素的搭配。

進一步來說, 遵循飲食保健的原則無需刻意的規定食譜, 按照自身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用餐方案就是重要的保健方式之一, 易行且有效。
當健康飲食的原則成為自覺意識, 計劃漸變成為習慣, 也就無需額外服食保健品, 就能達到預期的養生效果。

培養興趣,身心一起補
身體在得到鍛煉、補養的同時, 人們的心理也同樣需要鍛煉、補養, 才能真正從身心兩方面緩解、釋放無處不在的壓力。

給精神和心理培養一個長期簡單、積極平和的興趣愛好是針對其有效的保健方法, 如:聆聽舒緩音樂、閱讀書籍、寫日記、練習書法等。

這些行為均可不必大量或定為死規, 興之所至、情到意會地抽取片刻時間, 讓心寄於其中, 才能持之以恆、抽絲剝繭地將不良情緒、抑鬱壓力慢慢緩解耗散, 化於無形, 久而久之亦可使人心緒平和、態度安寧, 也就無需以額外的劇烈形式宣散精力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