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又到了年末歲尾,整年的勞頓加上隆冬的嚴寒,您是否希望恢復精力,再次「元氣滿滿」?在這寒冷的冬季,就讓中醫小貼士給您暖暖心吧!

小談冬日進補
中藥服食思想在中國可謂深入人心,在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下,適當進服不同的藥物以達到治病防病、延年益壽的目的,這樣的可貴思想滲透著祖國醫學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冬日進補在老百姓心中也一直是長盛不衰的話題,進補方式也是多種多樣。

在中醫看來,冬季進補關鍵在於腎精的固護,因為在五臟中,腎臟與冬氣相通,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 「逆冬令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此處的少陰是中醫學的腎,中醫的腎不同於現代醫學理論,它是腎整個功能係統的統稱。腎主藏精,是人體陰陽的根本,主骨,生髓,其華在發,應於冬時。老中醫廖佐芹教授說,腎為人體提供著能量和熱量,也就是說,腎的機能旺盛與否,決定著生命力的盛衰。在冬天,如果能使腎保持正常的封藏生理功能,就可以適應嚴冬季節的氣候變化,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從這個理論來說,冬日對腎的養護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思想,對於平素有與「腎虛」有關的痼疾的患者,或因腎虛致免疫力低下者,此時的調護顯得尤為重要。今天就為大家帶來補腎的「單穴單藥」,為大家的日常進補提供新的思路。

太谿,補腎要穴
太谿穴又名呂細,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此穴位即來源於腎經,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原動力的原氣輸注於腎經的穴位。自古以來便為醫家所用,治療各類因為「腎虛」引起的疾病,屢起卓效。其重要性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就有論述: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也。從經絡理論出發,通過刺激太谿穴,能夠使三焦原氣通達,從而激發腎經原氣,調動體內的正氣以抗禦病邪。廖佐芹教授說,日常生活中,通過按揉太谿,同樣能夠達到益腎抗病的目的。用拇指按揉,酸痛能耐受,保持3至5分鐘即可。太谿穴的定位為:在足內側,內踝的後方,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如下圖:

山藥,補腎之上品
山藥一藥,自古便為醫家作為補益之上品所沿用,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提及該藥歸肺、脾、腎經,可以補益脾胃、補腎益精、聰耳明目。以山藥為主要藥物組成的中藥名方也不勝枚舉,比如「六味地黃丸」就是。由於山藥性味甘、平,故其可以當作食物,很多美味佳餚都少不了山藥扮演角色。在冬季進食山藥,可順應冬季內斂之性,充實腎精,健脾益胃,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