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朋友反饋說,做完艾灸後皮膚瘙癢,起紅疹子,有的甚至紅腫一大片,有的還出水泡......

出現這些症狀後,就不免產生懷疑:還能不能繼續灸下去呢?艾灸後皮膚究竟為什麼會癢?
一、艾灸後為什麼會癢?
1、艾灸後發癢,這是寒邪被驅逐的表現
其實,做完艾灸後皮膚出現疹子,並且瘙癢難忍、心煩氣悶,這是艾灸在身體裡起作用了。
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症狀是由於體內不同內臟部位的濕邪、寒邪、風邪作怪造成的癢、腫、泡。

而艾灸之後,陽氣滲透進入體內,肝、脾、腎之陽氣得到有效補充和恢復,功能加強,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強。
在身體與病邪有了抗爭的勢力後,病邪就會被趕出內臟、血液和其他組織器官而走入皮膚。
在排出的時候,皮膚上會出現各種不同症狀的疹子,這就是中醫的排毒、排病反應。
2、「癢」,是因為虛,陽氣「火力」不足
在《明瘡瘍痛癢麻木論》中有這樣兩句話:「若人質肌膚附近火灼則為瘡,近火則痛,微遠則癢。痛者為實,癢者為虛,非為虛寒之虛,乃火熱微甚之意。」
其中,拿人與火的距離說明痛和癢的關係:痛了,那是因為離火近;癢,那是因為離火遠。
因此,「癢」,是因為虛,不是身體虛弱,而是「火力」不足,也可以理解為陽氣溫煦得不夠。

例如:冬天,大地寒冷,毛孔也盡量閉合,新陳代謝也變慢了,患有皮膚病的人感覺冬天病情加重。
其實是皮膚沒有陽氣的支持,體內多餘的濕熱代謝不出去,才會覺得更癢。
3、越癢,說明「毒氣」越重,更應堅持
舉個例子,蕁麻疹是脾虛之後濕邪堆積,無力運化,與肝火化風之風邪狼狽為奸,行入血液,發作時不定位成片發作。
還有其他所有西醫說各種不同症狀的皮疹、斑疹、丘疹、帶狀皰疹等,都是濕邪為主的風邪、寒邪團伙,流竄搞破壞導致的各種皮膚病,有的瘙癢難忍,有的疼痛難受,有的流黃水,有的乾燥起皮……

越是瘙癢,說明毒氣越重越深,對內臟、血液、器官損害越嚴重。病邪能深入到這種地步,也可以判斷病邪進入已久,可稱之為「年深固疾」之病。這時就要給艾灸一段時間,給身體排毒一段時間,著急不得。
4、灸後,心緒不寧,也會誘發皮膚瘙癢
《內經》中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說明越是心情不好,越容易引發皮膚瘙癢,覺得煩亂,越癢得厲害。

現代醫學也認為「皮膚是一種心理器官」,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時,更易誘發或加重原有的皮膚病。
二,艾灸後會癢,是好現象!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體內有任何病邪,人體自己先要通過皮膚排出,能排到皮膚的毒素,看著多麼可怕,那已經是沒有威脅了。
1、病邪的外排反應,多表現為疾病外發
中醫講:「任何疾病的發生,都先受制於內而後發於外」。只要能發出來,此病一定能痊癒,這就要看患者能否給病邪排出的機會,能否堅持到病邪完全排出。

2、發癢,可以引發身體的自我調節
「撓」是一種本能反應,在「撓」的時候,皮膚上會出現紅道,能解癢,這是否就是一種氣血通暢的表現?「癢」在現代醫學來說,屬於神經系統掌管的知覺。
當瘙癢出現時,大腦發出「撓」的指令,這個指令得不到實施,神經調節失調,身體就想別的辦法,讓肌肉抽動,自行解癢。
三、灸後發癢,更應補陽氣
1、陽氣足,百病消
而中醫有「 心腎相交 」的說法,心在五行學說之中,屬火,火中之陽下降至腎,便能溫養腎陽;而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

也就是說,陽氣,儘管先天藏於腎臟,後天也由此生成和升發,但是腎陽的本原,卻來自於「心」,當然不是解剖學裡的心臟,而是中醫所說的「藏神」的心。
2、灸補陽氣
經常覺得癢,或撓之出現明顯痕跡,及長濕疹的人,平時多用艾灸督脈,刮灸膀胱經。
艾灸取穴: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
艾灸時間:建議每穴10分鐘,一周4-5次



如果能長期堅持,當你的陽氣足了,寒邪驅除了,身體的癢自然會消失,水泡也不會起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200720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