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陰陽是萬物的根本,如何「調攝陰陽」

Shui Ch ...| 2019-01-27| 檢舉

《黃帝內經》裡有句話說:「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四季陰陽是萬物的根本,也就是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因為身體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一樣,春夏秋冬分別對應陽氣的生長收藏,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戕害生命力,破壞人身真元之氣,損害身體健康。

四季陰陽是萬物的根本,如何「調攝陰陽」

在古人看來,春夏秋冬是與肝、心、肺、腎這四個臟器相對應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要注意這一點。

春天的時候,有很多人經常半夜醒來或者睡不著覺,這是因為人的陽氣白天行於外,晚上歸於內,歸於內就是歸於肝。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陰陽調和就能睡著,如果肝血不足,陽氣回不去,你就老睜著眼睛,睡不著覺。即使回去了,1-3點是肝經旺盛的時候,如果肝陰不足,肝經有熱,就把陽氣給頂回來,你就醒了;到5點多鐘,肺氣旺了,你就又能睡著了。還有就是有些女性在月經前後睡眠不好,這就是因為血行於下,氣浮於上,且女性以肝為先天,肝血不足,陰不斂陽的時候就不想睡,也睡不著。所以,春天在情誌上,每天都要高高興興的,別鬱悶。在飲食上,春天不要多吃酸的東西,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於春天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這時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牛奶、蜂蜜、新鮮蔬菜、蘋果、梨、山藥等。

四季陰陽是萬物的根本,如何「調攝陰陽」

到夏天的時候,天氣特別熱,氣血都到外面來了,體內的陽氣也都到外面來了,裡面的陽氣不足,所以夏天容易出現胸悶、氣短、多汗等症狀。所以夏天要注意養陽,飲食要以清淡為主。

秋天是氣血往裡走的季節,中醫講肺主治節,可以幫助你的氣血從外往裡收,這時候要多吃梨。大家都知道,梨花是白的,中醫講「白色人入肺」,梨有潤肺、止渴的作用,可以入肺經,有助於氣血速降,幫助人們的氣血從外面向裡面走。

到冬天的時候,大雪封山,氣血都到裡面去了,這時正好是補養的好時節。冬天要注重補腎,可以多吃些牛羊肉、木耳、黑豆之類的補腎食物。

四季陰陽是萬物的根本,如何「調攝陰陽」

但是,有人可能會對這種說法存有疑問:春夏季節天氣逐漸熱了,怎麼還要養陽,那不更熱了?秋冬季節天氣逐漸轉冷,反而要養陰,不就更冷了嗎?

道理在於,春夏時節的氣候轉暖而漸熱,自然界溫熱了,會影響人體,人感到暑熱難耐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制會利用自身機能大量消耗陽氣,來調低自身溫度抗暑熱,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天熱出汗也會大量消耗陽氣。汗雖為津液所化,其性質為陰,但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陽氣的參與。

秋冬時節氣候轉冷而漸寒,自然界寒冷了,也會影響人體,人感到寒冷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制會利用自身機能大量調動陽氣,以調高自身溫度抵禦嚴寒,從而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秋冬季節陽氣入裡收藏,中焦脾胃煩熱,陰液易損。

四季陰陽是萬物的根本,如何「調攝陰陽」

所以說,春夏之時陽虛於內,秋冬之時陰虛於內,在養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正如清代著名醫家張志聰所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陽;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養陰。

但是,這並不表明秋冬養陰就不用養陽了,因為對於人體來說,陽代表能動的力量,即機體生命機能的原動力。只有陽氣的能動作用,才能維持人體生命的正常功能。它不僅主宰了人的生命時限,還確定了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狀態。所以,不論何季,養陽都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20052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