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五臟六腑,自然界中有五味雜陳,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人的五臟有心、肝、脾、肺、腎。
自然界中的五味有酸、甘、苦、辛、咸。
中醫的五行學說講,五味與五臟有這一定的聯繫。
《黃帝內經》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
因此,常食五味,可調和五臟的健康。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一、酸入肝
酸性的食物具有收斂的功效,對肝臟有收斂的作用,尤其是肝火過旺,可以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平肝火,補肝陰虛的作用。
並且酸味的食物有促進消化,增加身體代謝的作用,保護肝臟,
酸性的食物:山楂、酸橙、酸梅,甚至是老陳醋等等。

酸多則傷脾
酸味食用過多,會導致肝氣太旺,反而抑制脾胃的功能,中醫五行理論相生相剋,木肝剋土脾。
二、辛入肺
辛既是我們常說的辣,而辛辣的食物都有理氣,通氣的作用,而五臟中主氣的器官就是肺臟。
並且辛有發汗,發熱的作用,所以可去除風寒,防止感冒,並且一旦感冒就容易傷及肺臟。
辛味的食物:姜,蒜、蔥、辣椒等食物。

辛多則傷肝
辛辣的食物吃的過多,導致肺氣過多,從而克制肝氣的疏通,傷及肝掌,金肺克木肝。
三、苦入心
苦味可降火,瀉火,能洩能燥,固陰的作用,苦味有祛心煩,降心火過旺,平時心氣不通時,可以吃些苦味的食物,降降火,通通氣。
苦味的食物:苦瓜、百合、苦杏仁等物質

苦多則傷肺
苦味吃的多,反而導致心氣不疏,心火過旺,容易傷害肺臟,而五行理論中,火心克金肺。
四、甘入脾
甘就是是甜味,也包括淡味。
甘味的食物,有潤燥,補氣血養血,健脾,主運化的作用,可調節脾臟的代謝,排毒等作用,適當的食用養脾胃的功效。
甘味的食物:糖、蜂蜜、桂圓、西瓜、紅棗等物質。

甘多則傷腎
甘味過多,導致脾臟功能過旺,從而抑制腎氣,導致腎臟的疾病。土脾克水腎。
五、咸入腎
咸是五味之冠,也是我們最喜歡,最不討厭的味道。
咸是至陰之味,可與腎臟相通,並且鹹味有散結,滋補陰血,可調節血液細胞滲透,增加身體的代謝。
鹹味的食物:鹽、紫菜、海帶等海產品。

咸多則傷心
咸吃的多損傷腎臟,導致腎氣過盛,從而克制心氣,影響到心臟的功能,水腎克火心。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養五臟,記住5個字!
一、堵
肝是人體的「將軍之官」,主疏泄,代謝,喜條達。
肝臟最怕「堵」,肝氣不疏,百病生,一旦肝臟堵,加工,代謝,疏通的能力都會減慢,引發肝臟鬱結,肝火過旺,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的發生。

二、臟
肺是華蓋之管,喜濕潤,肺最怕就是「臟」,肺使氣機通暢,推動血液的運行,滋養我們的身體。
常言道「人活一口氣」,而氣就是肺臟給予的,一旦肺臟淤堵,肺氣不疏,不通暢,氣血運行受阻,導致疾病的產生。

三、累
我們常說:「心累」,心臟是君主之官,心最怕的就是「累」,我們心裡總是有事,總思考,都會導致心臟的不舒服。
過度的疲勞,情慾的憂鬱,心臟過早的衰竭,出現胸悶,心煩,心氣不通等症狀的表現。

四、冷
脾胃後天的根本,運化水穀精微,脾臟是最怕「冷」,不僅是我們飲食不能吃的太冷,太生,平時我們注意脾胃部的保暖。
我們吃的太涼的食物,胃就會疼痛,脾胃的運化功能下降,就出現消化不良,胃疼,腹脹。

五、耗
腎最怕的就是「耗」,腎是先天之本,後天的補充是很難的,所以我們不健康的行為都是在消耗先天腎臟的精氣,精血。
平時熬夜,過度情慾都是在消耗我們腎臟,久而久之,腎臟出現衰竭,誘發疾病的發生。

五臟調和,方為健康,養五臟,做好4件事!
一,養五臟的茶飲,人參百合玉竹茶
菜米油鹽醬醋茶,茶也是生活的部分,也是養生之道。
兩餐之間一杯,用人參、百合、玉竹、蒲公英、苦蕎,搭配在一起,熱水沖泡。
人參,歸脾、肺經、心經稱為「百草之王」,固本培元,調和氣血,滋養五臟,常食可延年益壽。
百合,入心經,肺經,可滋養肺臟,清心安神,調五臟,助睡眠,增加人體的免疫力。
玉竹,入心、腎、肺、肝、脾,養五臟,補氣血,在«本草綱目»中列為上品。
蒲公英,入肝、胃二經,調理胃火,肝火,消除胃炎,消滅幽門螺旋桿菌,保護肝臟等作用。
苦蕎,入肝經,健脾胃,並且被稱為是「三降植物」,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
五者搭配,調和五臟,滋補身體,維持健康。

二,養五臟的水果,五色果
中醫認為,五臟對應五臟,同時滋補五臟。
心喜紅,食蘋果
蘋果,具有養心益氣,健脾益胃、潤肺除煩、 是良好的血管清潔劑,保護心腦血管。
肝喜綠,食獼猴桃
獼猴桃,養肝護肝,補充維生素,增加肝臟代謝,排毒。
脾喜黃,食香蕉
香蕉,補脾,潤腸、解毒,滋補脾臟,調節腸胃功能。
肺喜白,食白梨
梨,入肺潤肺,有潤燥、清熱、化痰,調理咽喉,和肺臟的不適。
腎喜黑,食桑葚
桑葚,補腎經,補充胺基酸,礦物質,滋補腎臟。

三、養五臟的時間,五臟時
凌晨1-3點:養肝時間
凌晨5-7點:養腎時間
清晨7-9點:養肺時間
上午9-11點:養脾時間
中午11-13點:養心時間

四、養五臟的穴位,五臟穴
養腎:湧泉穴,位於腳掌中線的前1/3 處。

養脾:足三里,位於腿部,外膝眼向下四橫指。

養肺:太淵穴,位於腕橫紋上,橈動脈搏動處

養心:內關穴,位於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

養肝:三陰交穴,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