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說法,這個痰有兩個概念,一是指我們所熟悉的呼吸道的痰,另一個概念就比較廣義了,它會存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物,痰濕凝聚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因。
而人體的五臟中,脾是推動生命循環的動能,主宰水濕的運化。這麼說吧,它相當於水濕的總指揮員,一旦指揮失常,那麼人體的整體運化就失常了,那麼痰就到處堆積。體內的痰停在不同的地方就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像眩暈、頸椎病、面癱、高血糖、冠心病等等一些常見疾病都和痰有關。

如何判斷體內有痰?國家級名老中醫高益民教我們最簡單的方法:
1、看舌苔是否厚膩,如果厚膩,則痰濕無疑;
2、是否有飢餓感。很多人在飯點根本沒有飢餓感,吃飯純粹為了完成任務,這種多半也是痰濕;
3、是否有水腫。水腫也是痰濕無疑。
日常生活中,我們清痰,首先得養脾,而養脾需要遠離三大誘因:
一、涼物冷飲。脾最討厭的就是寒涼之物了,平時如果一味貪涼,吃生冷的果蔬、冷飲,就會寒邪入侵,傷害到了脾胃的健康,隨之體內水濕增高。

二、思慮過重。中醫認為「思傷脾」,思慮過重最直接的後果便是造成脾氣受損,影響脾運化的功能,茶飯不思。就是高老所說的飯點沒有飢餓感。

三、久坐不動。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如果人體長時間處於久坐狀態,那麼對脾也是種極大的傷害,氣血運行不暢,虛胖、水腫、便秘等情況就是因為體內水濕得不到很好的排出。

說到底,要想不生痰,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保持消化系統合理的運行,保證水液代謝正常,才能避免凝聚成痰。關於這一點,87歲的高益民醫生還有一個獨家方法:每天全身放鬆跳50下。很簡單,就是光著腳在墊子上跳躍50下,一開始時可以二三十下,每天循序漸進至50下,跳的時候全身放鬆。
另外,每天多按豐隆穴,這穴可以說是人體自帶的「化痰穴」。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採用拇指指腹點揉的方式,力度為酸脹感為宜,每天2次,一次3-5分鐘。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運化水濕,並將體內的毒素和垃圾有效排出,起到消腫止痛、清痰養脾的功效。

至於飲食方面,平時多吃山藥、赤小豆、紅薯等有助於健脾祛濕的食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