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所示為已培養十多年的側柏原生樹樁,在歷經風雨洗禮,歲月磨練後,根盤抓地有力,舍利渾然天成。該樁基部過渡自然,由於盆養多年,第一齣枝蜿蜒曲折,已盡顯蒼勁柔美之勢。但主幹存在一定的審美缺陷。主幹中部較細;上部過粗,過渡不好;主幹中部兩個大截面未做處理,雖然歷經多年風雨、侵蝕,依舊顯得人工味太濃,樹勢不明顯,古柏的崢嶸與柔美沒表現出來。
製作思路:
首先根據樹勢找到正確的觀賞面,盡可能的把樁材最有特色的地方,動感最強的一面展現出來;其次,運用我們的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法對兩個大截面和主幹上部腫大部分進行舍利製作,把主幹塑造成生長了千百年的感覺。通過對每一個細小部分的刻劃都要映射出與殘酷自然抗爭的風雨歷程,達到「雖有人作,宛若天成」的藝術效果。這也是對自然界偉大生命的讚美,更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
最後根據配幹的出枝點,和整體布局的需要對枝條進行刪繁就簡,將取捨後的枝條繞上鋁絲,按照樹勢布片。
所用工具:
鋸子,枝剪,鋁絲剪,絲雕工具,錘子,鋁絲,排刷(刷石硫合劑)等。
【題名】:曾詩雲:立根山崖傲群山,任爾風狂冰雪寒。雖曾一時折老幹,今冬新枝又濃翠。故題其名曰《枯柏疊翠》。


上圖所示,該樁主幹中部較細;主幹上部過粗,過渡不好;主幹中部兩個大截面的人工味太濃;樹勢布明顯,古柏的崢嶸與柔美沒表現出來。這些缺陷,需要通過藝術處理,使盆景的舍利肌理順暢,主幹過渡自然。

兩個大截面,人工味太太濃,需處理。

用木鑿均勻的鑿截面,深度大約2釐米。

用拉絲鉗順著肌理下撕,要點:一點一點的撕,每一木絲都拉到預先設定的地方。

鑿入截面的程度。因為這兩個截面都是枯死幹透的,所以難度比較大。

用斜口鉗處理細部去除毛刺,每一個溝壑的處理既不能雷同,也要避免留下人為痕跡。

用勾刀進行精細工作。要善用各種類型的工具來克服複雜的木材絲紋的變化,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才能夠把柏樹歷經滄桑感歲月的年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對另一個截面進行雕琢,兩個截面要避免雷同。

因為主幹中部較細,上部過粗,過渡不自然,審美效果差。需要對腫大部分進行取捨,去掉多餘的枝條,順著主幹取勢,清理出生命水線。

將此配幹去掉。視覺上起到弱化粗度的作用,過渡會顯得自然流暢。

此處需要注意的是保護好樹木的生命水線,以確保頂部樹體的生命和營養的運輸。

繞鋁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根據枝條的粗度用鋁絲,基本比例是,鋁條的粗度是枝條粗度的三分之一。2,纏繞鋁條和枝條的角度是45度。3,不爬條,也不能交叉。4,鋁條儘量生根要穩,便於定型。5,要選與樹皮顏色相近的鋁條,繞條規範也是一種美。

做最後的調整布局。王老師說,片與片之間要相互呼應,顧盼有情,前不遮後,還要做到片中有片,層次之中有層次,枝條要蜿蜒曲折,有藏有露。

完成後的正面樹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99292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